《爱吃的人可以做朋友》:在一饭一蔬中,感受文化的厚重
转自:上观新闻
食韵千年,犹如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每一个烹饪技巧都诉说着千年的传承与智慧。
中华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从南国的精致点心到北疆的豪放烤肉,从东海的海鲜盛宴到西域的丝路佳肴,中华美食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宝库,蕴藏着无数令人垂涎的美味与秘密。
而在其中,那些深藏不露的美食文化更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品味、去传承。
01
“楷书之祖”获曹丕亲赐之礼,竟是火锅?
如果让你说一道中国人都不会拒绝的美食,那么我想,它一定是“火锅”!
全国各地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家乡口味的火锅!
《爱吃的人可以做朋友》这本书中讲道:
老北京涮羊肉,汤底没那么讲究,在意的是酱。
广东潮汕吃火锅,清鲜汤底,吃的都是虾仁鱿鱼、腰片肚片、鱼片鸡片、鱼滑虾滑。
川渝火锅,浓油麻辣,烹煮那些别处不一定会吃的部位。
火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曹丕曾赐给“楷书之祖”钟繇一个“五熟釜”。曹丕给钟繇写信说,古人用鼎,都是一体调一味;五熟釜好啊,可以调五种味道——似乎是个分格锅,类似于现代鸳鸯火锅。
不只是三国时期,宋辽时期,火锅已经流行南北。北方,辽国用鼎煮肉,技术很成熟。
刘若愚有本书叫《酌中志》,写明朝后期宫廷,提到天启皇帝喜欢吃一种杂烩锅: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
吃,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社交方式。无论是家庭的温馨晚餐,还是朋友间的欢聚时光,餐桌上的交流总是那么自然而然。
食物的美味可以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心灵在味蕾的舞动中相互交融。
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食物带来的愉悦,更能够体会到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
02
吃的是腊八粥,纪念的却是家国
腊八节我们都在同一天过,但腊八粥的配方却是家家不同,在《爱吃的人可以做朋友》这本书中,张佳玮的外婆总是翻箱倒柜地找各色米粮来煮,美其名曰:“主要是看个诚心!你看我什么都拿来给观世音菩萨了,一定能得好报!”但其实是在清粮库。
——话说,腊八粥最初,好像跟佛教挂钩。
宋朝《梦粱录》里说得明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然而习俗流传至今,早已包含了更深的含义。
冰心在她的文章《腊八粥》中提到腊八对她个人的意义:她外婆与母亲,忌日都是腊八,所以喝腊八粥,是纪念外婆与母亲。
在那个战争年代,冰心在文章《腊八粥》中说:“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
《爱吃的人可以做朋友》这本书中说:吃腊八粥这个习俗,最初也许跟佛教有关,但千年以来,已经被勤劳且爱吃的人民,同化成民间习俗了。像冰心老师这样,将腊八赋予自己的意义,有自己的纪念,自己的挂怀,也很好。
03
食韵千年,中华美食的盛世华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饮食习惯,早就和最开始时大相径庭,就像御赐给钟繇的火锅,一开始也没有这么多口味,就像每年都要喝上一天的腊八粥,一开始,也只是“佛粥”。
张佳玮在《爱吃的人可以做朋友》这本书中说:其实也不用刻意去理解:世上大多数事追根溯源,原初的模样,都和现在的形态大不一样。生机勃勃的文化,就是这样的。
《舌尖上的中国》拍了7季53集,仍旧没有说完中华美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美食如同一部食韵千年的盛世华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每一个食材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在这幅美食的画卷中,我们品尝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家国情怀的共鸣。
美食是我们连接彼此的桥梁,家国情怀亦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信仰。
我们不仅是味蕾的享受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家国情怀的守护者。
《爱吃的人可以做朋友》这本书,从一日三餐,到四时节气的时令美食,从国内的传统饮食,到海外的异国风味,作者用明快、风趣的文字,让美味跃然纸上,让生活多出一份暖意,让热爱生活的灵魂找到心心相印的默契,更让我们看到美食中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温暖的故事能够让我们舒缓压力、愉悦身心。翻开这本书,逃离庸常的当下,从无锡、重庆、苏州上海到瑞士、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既有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写,也有对异国都市的精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