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政策圈“四大阵营”互相交锋

2024-06-28 19:02:50 - 中美聚焦

美对华政策圈“四大阵营”互相交锋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保罗·波斯特认为,当前的美国对华政策圈正分为“四大阵营”。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6月21日刊发波斯特的文章《华盛顿的“中国共识”掩盖了更深层次的辩论》,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摘编如下:

过去几年,美国外交政策圈子的一个共识是,中美正在进行“大国竞争”。这种竞争似乎已经延伸到所有领域,从半导体、电池和电动汽车,到在中东和非洲的影响力、全球秩序规则,甚至奥运会奖牌数量。

这样的全面竞争反映了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这种担忧如今笼罩着华盛顿、欧洲、亚洲,甚至七国集团峰会。这些担忧还引发大量相关争论。

但如何解释对中国崛起的种种担忧?中国崛起真的是对美国的威胁吗?还是说这些威胁只是美国决策者的想象?正如美国《外交》双月刊最近一次论坛活动所指出的,换一种措辞来提出这个问题:“美国想从中国得到什么?”或者换一个更直接的说法,华盛顿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有关中国崛起的辩论,很容易局限在担心中国成为全球大国的人和不抱有这种担心的人之间。但目前政策圈内的争论似乎更精确地分为四种观点或者阵营。

第一个阵营认为“胜利”不仅可能,而且必要。这是美国前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和美国威斯康星州前联邦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美“新冷战”唯一可以接受的结果是,让它以类似于美苏“旧冷战”的方式结束:对手彻底投降。

第二个阵营不那么关心胜利,更关注的是阻止中国实现最糟糕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强大的军力是对中国崛起的必要反应,但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军力来威慑中国。用这种观点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前五角大楼官员埃尔布里奇·科尔比的话说,这是一种拒止战略。这个阵营认为,胜利或许无法实现,但失败也未必不可避免。最好的结果是一种消极和平,敌对双方都有武器,但战争从未发生。

第三个阵营则强调劝阻而非威慑北京。该阵营认为,正如拜登政府中国问题顾问杜如松所说,中国在打一场“持久战”,向美国长期忽视的地区扩张。

虽然这一阵营认为中美之间有合作途径,但仍然担心中国会妨碍美国的利益,因此必须反击。但对于这一策略的倡导者来说,要避免中美对抗最糟糕的结果,就需要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笔头而不是利剑上。这意味着不仅要让外交有机会发挥作用,还要发挥首要作用。决策者要避免对抗姿态,把重点放在赢得竞争这一主要目标上。前两个阵营所主张的军事化策略,只会增加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双方都不能成为赢家。

最后是妥协派阵营,他们呼吁所有人“冷静”。这一阵营认为,虽然华盛顿和中国存在利益冲突,但并没有必要与中国竞争,从而增加不必要冲突的可能性。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对中国持有更善意的看法。中国不寻求实现在全球秩序中推翻和取代美国,最多只是希望成为地区领袖。美国既不需要对付中国,也不需要对抗中国,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白洁曦等分析人士警告说,执意对抗可能令美国陷入自我实现的预言,从而导致冲突。

如何看待这场辩论?在全球范围内,北京确实想对现行秩序的运作方式拥有更大影响力和发言权,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一个大国都会追求影响力。任何大国都希望国际体系能为其所用。即使一个受益于现有规则的大国,当规则不再对它们有利时,也会希望有权力改变甚至无视规则。

追求影响力和制定全球秩序规则的自由当然会导致竞争。这意味着关于如何应对中国崛起的争论还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持续下去。

美对华政策圈“四大阵营”互相交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