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引发的一场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辩论

2022-07-28 01:58:33 - 媒体滚动

胡适引发的一场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辩论

胡适引发的一场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辩论

□ 金  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据1931年7月下旬的《申报》报道,南京的中央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有半数未获相当职业。1932年6月,据《大公报》的调查数据显示,燕京大学的就业率为57%,而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则低至12.1%、9.3%。1934年8月,《申报》报道,当年中央大学应届毕业生约有3/4未得就业。当时,虽然大学生培养规模不及当代,但就业问题亦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胡适即为其中之一。

胡适认为,在就业问题上,高校毕业生应该自我反省。他在1934年6月24日天津《大公报》发表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需要先自己反省,不可怨天尤人,更不必责备社会。大学生需要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张文凭,别人拿了有效,自己拿了就无效呢?是因为别人有关系、有门路,而自己没有呢?还是因为别人学到了本事,而自己没学到呢?拿了文凭而找不到工作的人,应该要自我反省:自己究竟是不是人才,有没有本领?在这篇文章中,胡适觉得,社会需要的是人才,是学问和本领,只要毕业生有真才实学,在社会上便不难找到工作,甚至那些高材生还会很抢手。胡适以中央研究院为例,说前一年北京大学国文系某即将毕业的高材生,在毕业前几个月就被傅斯年聘定;当年一个清华史学系即将毕业的高材生,在毕业前几个月又被傅斯年和清华大学争聘。胡适认为,高校毕业生如果能力足够的强,不仅可以自己找到工作,还可以为母校赢得社会信用。胡适举了陶孟和社会调查所的例子,他说陶孟和本来是重清华毕业生而轻北大毕业生的,胡适后来在火车上偶然读了一篇北大经济系学生的研究成果,觉得很好,把这个北大学生推荐给了陶孟和,结果面试之后陶孟和大为满意,让这个北大学生毕业后到社会调查所工作。最后,在这篇文章中,胡适给高校毕业生开出的药方是: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格外努力,自己多学一点有用的本领;没有工作机会者,要格外努力训练自己,以希望获得工作;有工作机会而嫌待遇薄、地位低者,也只有格外努力工作,靠成绩来提高待遇和地位。

当时在其他场合,胡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持有相同的观点。1934年7月,胡适在河北省基督徒学生联合会以及平津等地在校学生举行的夏令会上发表题为“青年的出路”的演讲,指出:出路是个人的问题,当时的大学毕业生不应该找不到饭碗,不但自己不应找不到,而且还需要再开一条路为别人找饭吃,也就是用创业来带动就业,这才是大学生的责任。胡适认为:社会上需要用人,事情在等着青年去做,青年如果打算谋饭碗,要拿出自己的成绩来;拿出来成绩,还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好成绩呢?够不够社会用人的标准?1934年11月,胡适去南京开会时,接受了《申报》记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采访并重申了自己的看法:毕业后不能就业者,当反思自己不能就业之原因,不应该怨天尤人,而要责之于己。胡适认为,青年如果自己有能力,又何愁无饭碗。

不过,胡适的观点也引起了一些质疑和批评。一个名为“徐梅”的女大学生投书《大公报》,对胡适观点进行了质疑。她举了自己身边大学生的就业例子:一个是复旦大学的中文系室友,她平时异常用功,毕业时国文成绩与历年总分均位居全校第一,但毕业一年仍未找到相当工作;另一个是中央大学江西籍的高材生,毕业后在南昌求一教员职位而不可得,过了许久才由同学介绍到上海圣玛利亚女学教书。徐梅认为:大学生失业,固然应该自我反省,不能只责备他人和社会,但在社会方面却不能把整个的失业问题,全部卸责于学生身上。徐梅认为,许多学生的失业,有“供不切求”的原因。她反问道: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是否如胡适所说的择优而聘?如果都是够格的大学与都是高材生的话,是不是社会上便没有失业的大学生了? 

对此,胡适撰写了《写在徐梅女士的文章的后面》一文,刊登在天津《大公报》上进行回应。胡适在该文中作了辩解:自己说社会要的是人才,而学校毕业的未必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正是“供不切求”;自己并不完全否认徐梅的看法有一部分的真实性,但社会人事制度的问题不在对大学毕业生要说的话的范围内;对大学毕业生说话,劝他们内省,劝他们努力多学一点本事,这是他们自身所能做的。胡适认为,自己说话的对象是大学生,不是社会。

平心而论,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并不全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人事制度的原因;既有学校人才培养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因此,胡适的观点受到当时部分大学生的反驳。胡适在回应时,也多少有所承认自己之前言论的不足。在就业问题上,胡适之所以坚持认为,高校毕业生首先应该自我反省而不是抱怨社会,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有一定关系。一方面,就胡适个人来看,他19岁就考取“庚款”赴美留学,26岁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年轻成名、事业顺利、久负才名。所以,他认为,个人努力在事业成功中更重要,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会持“责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社会确实存在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以高学历自居但却做不了实际工作的情况,也存在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的情况,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依然存在着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出现了被时人称为“人人求事,事事求人”的怪象。

胡适在被批评的时候,他辩驳称,自己的话是对大学生说的,是对培养人才的高校说的。他认为,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以及高校所能改变的是自身。这多少带有为自己辩护的色彩。胡适的话,当时的大学生虽不爱听,但也不能否认,胡适说出了一部分事实。胡适所说的部分事实,以及他提出的大学生应注意内省、注意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应注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社会需求等观点,对于后世仍有借鉴作用。

时移世易,当今中国较民国时期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上的“技工荒”;一方面是某些专业的人才扎堆出现,另一方面又是有些用人单位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从解决就业问题的视角看,这些情况仍然需要大学生和高等学校内省及反思。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