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样板 | 非凡十年

2022-07-28 14:32:51 - 媒体滚动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近期,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召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会,湖北省宜昌市、浙江省丽水市、安徽省合肥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作了经验交流。中国自然资源报对这四地实践进行报道。

治理提标提质擦亮生态底色

记浙江丽水推进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山水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样板 | 非凡十年

1.33万平方千米——占了浙江省陆域面积约十分之一的项目落地丽水。项目总投资55.3亿元,是迄今为止丽水市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最多的单体项目。

该项目是“丽水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瓯江山水工程),被列入国家“十四五”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自2021年实施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9.2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37亿元;60个工程子项目已开工53个,其中已完工2个。

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瓯江山水工程与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乡村振兴、诗画瓯江等共同富裕建设平台相结合,围绕“一轴、两翼、三区、四廊、五场景”生态格局,实施包括废弃矿山在内的重要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水生态保护修复、土地保护修复、数字赋能智慧监管等工程。

瓯江山水工程涵盖丽水市9县(市、区)的瓯江流域范围,面积13306余平方千米,占整个瓯江流域总面积的73.1%,占丽水市总面积的76.9%。“我们将瓯江源头区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注重子项目关联性,协同推进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等全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丽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瓯江山水工程“施工图”已绘就。据介绍,丽水按照瓯江上、中、下游三个单元开展保护和修复,其中上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单元,以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打造浙南物种宝库。中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单元,以自然恢复、辅助再生为主,推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下段为水土保持-土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单元,以辅助再生、生态重建为主,着力加快恢复瓯江自然生境。

据了解,工程启动以来,丽水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专班和6个专项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建立周例会、月通报、季点评、半年评价等制度,挂图作战、晾晒比拼,督促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随着瓯江山水工程有序推进,截至6月底,已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1776.98平方千米,设置监测点(控制点、断面)数量327个,修复矿山4个,矿山生态修复面积41公顷,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面积8167公顷,湿地修复面积1125.33公顷,河道修复长度51.55千米,岸堤修复长度55.87千米,林草等植被生态复绿面积6749.23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63573.35公顷,土地整治面积944.87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88公顷。

下一步,丽水将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实施瓯江山水工程,努力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丽水经验。

(李风涂夏丽)

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记安徽合肥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山水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样板 | 非凡十年

安徽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期限为2021—2023年,总投资151亿元,主要包括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智慧监管等八类37项工程措施。

安徽省合肥市高度重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在统筹推进系统实施方面,根据巢湖流域以湖区为核心、以入湖河流为轴线的向心状水系特点,按照“一湖两带八区”11个生态修复单元,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严守红线管控要求,统筹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休渔养湖、乡村整治、空间管控及智慧监管等。通过项目实施,巢湖流域抗击水旱灾害能力有效提升,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得以改善,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将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项目实施对于将巢湖流域打造成为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合肥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山水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单设一位市委常委会同市政府分管负责人进行每周调度。整合相关巢湖治理机构,加强巢湖管理局力量,配强山水工程推进办人员力量,强化市直单位横向协作,加强对县(市)区工程实施指导,开展专题业务培训160人次。

在齐抓共促先导工程与生态修复方面,合肥市全面开展治污工程。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强化-尾水回用措施;在环巢湖生态保护带实现水环境一级保护区内化肥农药零增长,完成绿色种植12万亩。系统推进河道综合治理。采取岸堤修复、生态缓冲带等治理措施,治理入湖河道16条、126千米。加强修复生态湿地。推进环巢湖周边旁路湿地、河口湿地、坑塘湿地修复。完成环巢湖十大湿地修复(面积约6.5万亩),助力合肥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

下一步,合肥市将着重完善巢湖流域治理技术体系建设。围绕巢湖山水工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流域的系统性,深入开展科技研究与应用。加强工程适应性管理,同步开展总结与提高,形成制度化成果,努力发挥湖泊型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示范性作用。积极加快工程的实施进度,确保巢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尽快落地见效。

(张琪)

筑三峡生态屏障保一江清水东流

记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山水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样板 | 非凡十年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2018年被纳入全国第三批试点项目,范围覆盖宜昌市沿江8个县(市、区)、恩施州巴东县和荆州市松滋市,总面积1.47万平方千米,重点实施63个项目,总投资103.2亿元,包括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83.2亿元。

三年多来,为筑牢三峡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东流,湖北省坚持系统思维,一体推进试点工程,探索出一条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生态综合治理的“三峡路径”,实现了从昔日“化工围江”到现在“江豚逐浪”的转变。

“省市县”一体合力推进。为最大限度“攥紧拳头、打出力道”,湖北省在省级层面建立由省政府分管负责人担任总召集人,省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和试点市县人民政府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格局。

“规建管”全程把控。编制工程试点实施规划,整合目标相同、区域重叠、内容相近的项目,高标准规划18个大工程。将工程试点与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大保护PPP项目协同推进。将试点工程目标纳入湖北改革工作台账督办考核范围,实现建设任务“进考评、进审计、进督查”。

“政企社”多元投入。整合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退耕还林补助等资金用于工程试点。深化与三峡集团、葛洲坝等央企国企合作,建立“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采取PPP、BOT、EPC等方式实施。采取“财政补助+基金扶持+绿色债券+金融支持”模式,缓解资金压力。比如,宜昌市在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省市两级财政共投入1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省级支持设立4支子基金,撬动资金额度达30亿元;获批3支共计50亿元绿色债券基金,其中部分资金已投入工程试点。

“点链面”标本兼治。在抓实试点项目“点”的同时,更注重产业转型“链”的升级和机制制度“面”的拓展。比如,宜昌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岸线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推动化工产业专项整治,精细化工占比由18.6%提至40%以上;在国内首创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港口档案数字化和“多规合一”可视化;将流域水质达标与生态补偿资金、磷矿资源开采指标“双挂钩”,建立“环保+司法”监管、非现场执法监管等机制。

下一步,湖北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将继续抓好抓实“十四五”时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唐玥闫百征何晨凤)

树牢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

记甘肃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山水工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样板 | 非凡十年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黄河干流在甘南境内流经433千米,补给黄河源区58.7%的径流量,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蓄水池”。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通过竞争性评审,于2021年5月成功入围全国第一批“山水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50.05亿元,拟实施7大类25个子项目,实施期3年。

项目实施以来,甘肃省和甘南州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这一生命共同体,坚持护山、保水、扩林、调田、治湖、植草、固沙并重,全面提升甘南境内黄河干流、洮河和大夏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切实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截至目前,甘南州落实2021~2022年全州实施中央投资和地方自筹投资“山水工程”项目共185个,项目总投资32.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2亿元,地方自筹20.32亿元,社会资本投入0.28亿元),投资完成率65.13%;现已支付项目资金14.9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4亿元,地方自筹资金10.53亿元),资金支付率为45.8%。

甘南州坚持州级统筹、县市包抓工作机制,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成立了甘肃省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自然资源厅,负责具体跟进指导推进;甘南州委、州政府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省、州领导小组会议、协调推进会议、工作调度会议共计23次,逐条逐项靠实责任,研判解决突出问题,确保项目各领域各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推动落实。尽最大努力克服甘南州“冬歇期”长、项目施工期短等困难,科学编制年度实施方案,“特事特办”完成项目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抢抓施工机遇,组织集中开工,全力推动实施。年初以来组织近10万名干部群众,扎实开展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活动。

围绕立项审批、前期手续、招投标等重点环节,甘南州精简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确保项目早立项、早落地。按照“规划服务前移、工作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倒排工期、压茬推进,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项目有序实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组建专家团队深入施工现场,对参建责任主体开展全方位指导,保证项目建设安全可靠、质量达标、进度有序。

此外,甘南州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对重度沙化草原采取“机械沙障固沙+植灌+人工种草+封育”模式,对中度沙化草原采取“封育+人工补播(补植)”模式,对轻度沙化草原采取禁牧封育模式,对潜在沙化草原采取轮封轮牧模式,分区域、分阶段梯次推进修复治理,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做到沙化治理全覆盖、植灌播绿无盲点。积极开发应用生态造林模型和相关配套技术,规模化发展甘南黄河上游“一干两支”沿岸生态脆弱区防护林,提高林地蓄水保土能力及防护效应。充分运用信息、遥感和物联网等技术,建设草原、森林、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信息采集、存储、分析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杨平)

获得感,

是衡量“山水工程”成效的标尺

前不久,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召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推进会。会上,试点城市的经验交流让人感受到了各方的获得感。

湖北省长江三峡流域实现了从昔日“化工围江”到现在“江豚逐浪”的转变;浙江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干流在甘南境内流经433千米,补给黄河源区58.7%的径流量,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蓄水池”;安徽环巢湖生态保护带实现水环境一级保护区内化肥农药零增长,合肥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

这是城市的获得感,更是群众的获得感。

它首先来自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蓝天碧水,青山净土,让百姓“推窗见绿”“开门亲水”“移步进园”,有获得感,才有幸福感。

群众的获得感还来自于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就是让群众享有更好的生活。依托不断扩大的绿色生态空间,利用好资源,发挥好优势,千方百计拓展更多增收途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不断提升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发展理念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群众的获得感也“传染”给了工程各参与方。

一位地方领导干部在接受民生访谈时展示了当地1000千米中小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河网密布的城市处处有水清岸绿、生态宜人的滨水开放空间。他表示:“生态修复事业,认真干,获得感强!”这种事业上的获得感,来自于正确的政绩观;这样的获得感,是党员干部为民谋事的动力。

参与“山水工程”的还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中,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带来产业的发展,也为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新空间。

“山水工程”是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工程干得怎么样?如何科学推进?仍需接续发力、久久为功。而获得感,正是衡量“山水工程”成效的标尺。

(周楚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