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光华 | 暴雨与热浪交织,极端天气对宏观经济有哪些冲击?

2023-07-28 18:32:47 - 市场资讯

7月以来,全球气温屡创新高,台风接连来袭,热浪与暴雨交织,极端天气也频繁发生。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超强台风级)的中心,已于7月28日9时55分在福建晋江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风大浪高、破坏力强。台风在其生命周期里受到多个系统影响,包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等位置的移动,都增加了其路径和强度的不确定性。

放眼近些年,我国遭遇了多次极端天气,如2021年河南等地发生的严重水灾以及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的严重高温和旱灾,这些灾害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很大困难,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基于此背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及其研究团队博士生陈贞竹和李力,构建了衡量极端天气风险的指数,并对其经济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发现极端天气在宏观层面对GDP、物价、信贷规模等变量有显著的不利影响,GDP的波动有近七分之一来自极端天气冲击。

01

极端天气风险在2015年后显著上升

学术光华 | 暴雨与热浪交织,极端天气对宏观经济有哪些冲击?

研究团队参照美国精算师学会和加拿大精算学会在2020年提出的精算气候指数(ACI)的方法构造了1990到2020年间的衡量中国极端天气风险的中国ACI指数。基于全国840个气象站的日度气象数据构造的ACI指数包括了极端高温、极端低温、连续降雨、干旱和强风这五个方面的信息。研究团队的ACI指数和国家气象中心公布的中国气候风险指数(覆盖时间范围2016年7月-2018年12月)在季度频率上高度类似,具有良好的质量。

学术光华 | 暴雨与热浪交织,极端天气对宏观经济有哪些冲击?

学术光华 | 暴雨与热浪交织,极端天气对宏观经济有哪些冲击?

从五年的移动平均数据反映的长期趋势来看(见图1),中国的极端天气风险在1995年到2015年期间下降,但在2015年后快速上升。同时,极端天气风险呈现明显的短期波动性(见图2)。

02

极端天气对宏观经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基于对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在一次较大的极端天气冲击(定义为1个标准差单位的极端天气指数波动,约等于2019年一季度的异常低温和降水偏多带来的冲击)之后,GDP在当季下降0.2%,在第三个季度下降幅度最大、达到-0.5%,此后产出缺口缓慢减小但在两年内仍然显著为负;CPI在当季没有变化但在第三个季度上升0.1%,其波动在第六个季度消失;非金融企业获得的贷款总量在冲击当季下降0.1%,最大降幅(-0.2%)出现在第二个季度,此后逐步恢复。在对GDP的波动进行分解后,研究团队发现近七分之一(14.2%)的波动来自于极端天气冲击。

03

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可缓解极端天气冲击的负面影响

在实际数据中货币政策对冲击作出反应,货币市场利率(以R007利率衡量)在第三季度下降0.1%,此后利率逐步回归原值。货币政策对冲击造成的负面经济影响具有一定的缓和效果——在模拟分析中,研究团队发现如果利率在极端天气冲击后保持不变,则GDP在长期中会额外下降0.1%。但是,他们同时发现利率下降主要是发生在冲击发生后的第三、四、五季度,信贷也仅在这个阶段出现明显改善,因此货币政策的运用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04

极端天气冲击影响微观企业的贷款和产出

研究团队分析了4000余家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的数据,在遭遇一次较大的极端天气冲击后,一个季度后企业获得的贷款平均下降0.2%,两个季度后产出的增加值下降0.8%。在数据中贷款先于产出下降,说明信贷是天气这一短期冲击的影响长期化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信用风险和市场信心是影响信贷反应的显著因素。首先,在信用风险方面,天气冲击导致企业的违约风险上升,且在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或者宏观信用风险高(如货币政策紧缩)的阶段,极端天气冲击对信贷的影响更大。其次,在市场信心方面,在气候冲击发生后,股票市场分析师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以及预期利润均趋向下降,而在市场主体缺乏信心的时期(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PMI指数偏低的阶段),极端天气冲击对企业信贷的影响更大。 

学术光华 | 暴雨与热浪交织,极端天气对宏观经济有哪些冲击?

05

政策建议 

第一,发改委、财政部、央行等宏观经济决策部门要系统性跟踪和分析极端天气情况,使其成为稳定经济的政策决策中的常规参考指标。气象等政府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应整合地面气象站信息、卫星数据等多方面信息,运用大数据手段构建更为精细的指标,衡量整体和单项的极端天气风险以及全国和地区风险。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经济职能部门应分析极端天气和国家、地区、部门经济活动的关系,估算不同类型极端天气带来的经济损失,并总结规律加以应用。例如,基于对极端天气发生频率以及经济损失的估算,发改委、水利部等部门可以相应调整项目投资规模和布局以及防灾减灾相关预案。 

第二,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应对极端天气冲击。一般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货币政策主要应该对产出和物价的波动作出反应,具体到我国,央行的目标是稳定物价并以此促进增长。在此次研究的数据分析中可看到,冲击后出现的利率短暂下降主要体现了央行对天气冲击导致的产出下降的反应。然而,由于极端天气冲击和信贷供给形成了负反馈循环,其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关注短期产出冲击的货币政策尚不能充分地应对其影响。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和政策研究中深入分析极端天气冲击的动力机制,并优化货币政策规则对其的反应。 

第三,主动使用宏观审慎政策缓解极端天气对企业信贷的负面影响。宏观审慎政策负责在经济周期中管理宏观金融风险,包括优化整体的信贷规模。由于极端天气冲击会抑制企业的生产活动、扩大其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倾向于收紧贷款供给,导致天气冲击带来的产出收缩和信用收缩之间形成负反馈循环,进而使短期冲击的影响长期化。因此,有必要在经济遭遇严重的极端天气冲击时,在全国或者地方范围内主动调整宏观审慎管理的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的供给,使金融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学术光华 | 暴雨与热浪交织,极端天气对宏观经济有哪些冲击?

唐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到2017年在美国的鲍登学院(BowdoinCollege)任教并取得终身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中国企业战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