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专业术语 读懂肠息肉病理报告

2024-07-28 06:00:54 - 辽沈晚报

肠镜是诊断肠道疾病可靠、直观的方法。在肠镜病理报告中,关于肠息肉的诊断是最多的。当患者拿到病理报告,最多的疑问就是:增生性息肉是不是肿瘤?腺瘤是恶性的吗?本文对肠镜病理报告中关于肠息肉常见的专业术语作简单的解读。

肿瘤性息肉的诊断

结直肠息肉在病理报告中被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普通型腺瘤及锯齿状病变,非肿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普通型腺瘤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病变分为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病变、传统锯齿状腺瘤等。这些术语是根据息肉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命名的。管状就像面包圈,绒毛状像细长指头,锯齿状就是管腔像锯齿一样。

在普通型腺瘤中,绒毛状腺瘤是癌变风险最高的,其次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需要强调的是,病理学类型只是一个因素,同时要考虑到腺瘤的大小。虽然属于肿瘤性息肉,但小的增生性息肉无须特殊治疗。如果息肉较大,特别是位于右半结肠时应当全部切除。

在腺瘤和锯齿状病变的诊断中,还会看到“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说法。“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都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异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轻-中度异型增生相当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对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对于内镜下活检病理提示结直肠腺瘤合并上皮内瘤变,不管是低级别还是高级别,建议均予内镜下完整摘除。“癌变”指腺体发生恶性转化,并突破基底膜向间质内浸润(腺癌)。

非肿瘤性息肉的诊断

对于非肿瘤性息肉,常见的错构瘤性息肉包括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等,一般认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基因突变有关,如果息肉多发,要注意是否存在“错构瘤性息肉病”,因为它具有癌变的风险。炎性息肉一般是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时黏膜反应性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病变,虽然一般不会癌变,但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肠息肉的切除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有可能会卷土重来,因此术后要定期复查肠镜。绒毛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其他的息肉建议一般6个月到1年复查一次肠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