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榆枝”有华彩

2024-07-28 14:00:37 - 北京晚报

瞿弦和

“古槐榆枝”有华彩

“古槐榆枝”有华彩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照例驾车来到交道口东大街111号的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观看朗诵会。本想在树下停车,保安何师傅却让我把车停到西边的空场上:“今晚有强对流天气,别被刮折的老树树枝砸了车。”

“这是一棵大槐树,”何师傅告诉我,“清末民初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走近一瞧,树干上有号牌——古树110101B00203。何师傅继续说:“这棵大槐树最神奇的地方,是树洞里长出了榆树枝。”

顺着何师傅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棵榆树正在槐树的树干上茁壮成长,与槐树融为一体,构成“古槐榆枝”的奇观。

我问:“这棵榆树是人工嫁接的吗?”

何师傅笑了:“不是,是天然的。”

哇,我忽然感觉自己变成一粒小小的榆钱儿,随风飘荡,落在大槐树的树洞里,继而悠然、自在地成长。我不禁想起了“共同体”,想起了“和谐共生”“和而不同”,想起了“融合创新”……

观看朗诵会的朋友们陆续到达,打断了我的思绪:“五龙亭朗诵团”的刘宝坤激动地说,今天下午朗诵团在部队慰问,活动一结束,全团直接赶过来了;“天合朗诵团”的米清河高兴地说,今天登台的演员中,有他部队文工团的战友;“景声朗诵团”的安宏敏认真地说,节目单上有名话剧《雷雨》的台词片段,一定要来学习学习;“青春之声朗诵团”的王世明刚出院,他攥着演出票,急切盼望团员的到来。李勇辉、徐连勇、青山、赵志坚、刘星、徐文杰……北京五十多家朗诵团的朗诵爱好者都来了,现场一票难求!

大槐树旁就是东城区文化馆“风尚剧场”的入口,入口处的墙上,挂满各种文化培训机构、研究单位的牌匾,舞蹈、声乐、器乐、曲艺、美术、书法,应有尽有,“和弦曲朗诵艺术工作室”的牌匾也在其中。记得工作室挂牌那天,舞蹈演员出身的文化馆领导白昂、任莉笑呵呵地对我说:“老瞿,牌匾里一定不能少了老百姓喜欢的朗诵啊,‘和弦曲’这个名字挺好,倒过来读,像你的名字!”

我忙说:“谐音。弦之不和单调,人之不和寡助呀!”

2023年,由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主办的“放歌新时代诵说新辉煌”朗诵展演拉开帷幕。一年多来,京城掀起了朗诵热,来自全国各地的朗诵艺术家、演员、播音指导、高校教师、青少年,自筹资金,按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专场演出,在东城区文化馆一展风采,这里成了朗诵爱好者的乐园,成了普及朗诵艺术、提高朗诵水平的实践基地。风尚剧场的灯光师王蓬对我说:“瞿老师,这种演出形式真不错,每场朗诵会,古今中外都融合得十分巧妙!”

谁也没想到,在温州专场上,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中国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巧妙结合,成为一个节目。一男一女两位朗诵者置身于不同的舞台,每人一句;两首诗平行、交错,最后回到同一时空。在这里,世界无国界,一首完美的爱情诗汩汩而出。

谁也没想到,在烟台专场上,诗歌《带瓶好酒回家》竟以小品的形式呈现。三位身份不同的探亲者在车站相遇,用诗的语言交流乡情、友情、爱情,生动且自然。

谁也没想到,在川渝专场上,荣获“俄罗斯洛布尼亚国际戏剧节”最高奖的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演员,身着川剧风格的服装,借川剧的司鼓、念白、身韵,演绎了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独幕喜剧《熊》(原名《蠢货》)的台词片段。中国元素在为观众带来观演新体验的同时,彰显出戏剧那跨越时空的巨大魅力。

谁也没想到,在福建专场上,宋代理学家朱熹描绘武夷山九曲溪风貌的佳作《九曲棹歌》,一改往日的古装造型,立足旅游者、讲解员、摄影爱好者的全新视角,互有问答。摄影师手中不断变化造型的自拍杆,丰富了舞台表现力。

其他艺术形式的“助力加盟”、舞台美术的“增效扩容”、朗诵文本的“创新交互”,极大提高了朗诵艺术的观赏性。朗诵彭鹭的新诗《中国书法》和《中国京剧》时,笔墨纸砚道具的充分运用,以及戏曲的基本动作和调度,为诗歌“插上翅膀”;朗诵郭小川的名作《祝酒歌》时,九位男朗诵者身着伐木工人的工作服、手拿搪瓷缸震撼亮相;“革命烈士诗抄”不仅以先烈的个体形象呈现,朗诵者还共同诵读了陈然的《我的“自白书”》,从而将整个节目推向高潮……

看完演出,驾车回家,那棵长着榆树枝的大槐树在我的脑海里若隐若现。朗诵艺术文脉悠长,经典涌现,代代传承,一如这枝干遒劲的大槐树;朗诵爱好者立足当下,不懈探索,求新求变,就像那槐树洞里长出的榆树枝。我坚信,终有一日,这“古槐榆枝”会枝繁叶茂,一派流光溢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