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探索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024-07-28 22:01:42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7月24日,“教师享读会”第十期公益共读活动开场讲座“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举行。本次活动共读的图书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华教授的作品《让学生创造着长大》。

开场讲座上,张华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核心观念出发,介绍了信息时代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美好图景。

张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探索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把对课程方案的解读变成实践

如果说2001年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的在于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约束中解放出来,捍卫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学习权利,那么,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则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是张华介绍《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这本书的立足之处。在他看来,这是在教育价值观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教育知识观变革: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知识的诞生和使用过程,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创造着长大。

张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探索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这本书是作者与一线教师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老师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教的学生需要什么。“所以课程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公共话语。”

书中介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核心观念有五个方面。这些观念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绘就我国信息时代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美好图景。

(1)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

(2)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

(3)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

(4)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

(5)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

每一次课程改革的背后,都是课程观念、育人目标等的重塑。如果一线教师没有观念上的认同,在原有的观念上固步自封,课程改革想要落实是很难实现的。

重塑新的育人理念

当前社会,科技发展超乎以往任何时代的变革速度,不仅要求学校的课程教学及时作出应对,还对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在“导言”中提到: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创新驱动和全球交往。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为代表的高级思维能力,日益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学校教育需要转变过去以知识传授和记忆为特征的教育模式,转向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他们能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依据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未来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张华在书中做了一个比喻——让教师像教篮球、排球、钢琴、舞蹈那样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认知性学科。

如果学生在篮球场上整整齐齐地坐在那里做篮球习题,希望通过这些习题的操练来提升学生的篮球对抗能力和技能,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但为什么学生每天反复刷那些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习题,却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呢?

张华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在这样刷题的过程中丧失的,这也是本次的课程教学改革试图改变的地方。“传统教育是让孩子长大再创造,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在创造中长大。”

不确定的时代,要培养能够想象未来的人

“今天的老师们会明确提出‘未来教育观’,教育怎么才能真正面向未来呢?”张华解释,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因此我们要培养出能够想象未来,创造未来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素养本位,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愿,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特长,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张华: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探索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四大主题

大观念课程:让课程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

大任务教学:让教学和评价根植探究任务

大情境学习:让学科学习回到真实情境

大单元设计:让课程教学走向单元整体设计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中,学生多学或者少学一个知识点本身并不重要,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获得概念性的理解,并将“大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迁移,才是学习的关键。

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东西?一定是与他当下的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与他未来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大观念”,这些“大观念”可以指导当下的生活,提升自身的能力,让他更加从容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编辑:芮德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