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科学院钟林生:我国目前有哪些可借鉴的生态旅游模式?

2024-08-28 14:30: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首款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据不完全统计,这款游戏中山西省的取景地多达27处。游戏上线当天,山西省旅游搜索热度环比翻倍增长。

8月初,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情况。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负责人马力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沉浸式体验、亲子研学、避暑消夏、博物馆游等持续升温,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旅行,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繁花》《我的阿勒泰》热播,又带动更多的人跟着影视去旅行。

可以说,热潮涌动的旅游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着澎湃活力。在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方面,各地也在积极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充分挖掘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蕴含的无穷经济价值,更好地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

在这些“山水之约”中,各地是如何深挖生态旅游资源的?如何把“绿水青山”建设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发展得更大?本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专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钟林生。

专访中国科学院钟林生:我国目前有哪些可借鉴的生态旅游模式?

钟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发表了学术期刊论文210余篇(其中SCI/SSCI期刊源40余篇),编著8部,论文集4部,译著2部。

中国环境报: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川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些区域内城市地缘相近,文旅资源既有共性,也各有特色。旅游“朋友圈”的建立,可以实现文旅资源互补。《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到,到2025年,以生态旅游协作区、目的地、线路和风景道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基本确立,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合作模式日益成熟。请问,这些生态旅游协作区在跨区域合作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钟林生: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跨省域大山、大江、大河区域生态资源为基础,选择旅游资源富集、品牌优势显著、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培育20个生态旅游协作区,应该说这些协作区近些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进,这里介绍两个较有代表性的。

一是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协作区。

大香格里拉地跨东经94°—102°,北纬26°—34°核心区域,地处四川、云南、西藏自治区三省区结合部。辐射范围西至西藏林芝地区,东至四川泸定,北至巴颜喀拉山东段及岷江上游之间,还包括青海果洛州及甘肃最南端的一部分,南至云南丽江一线,地貌为横断山系的主体部分。区域内山水相依、文化相通、资源互补、各民族多元一体。整个大香格里拉大江纵横、雪山高耸、湖泊星罗、森林茂密、草地连片,居住着藏族、纳西族、彝族、白族、傈僳族、普米族等众多少数民族,自然风光绮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样。

大香格里拉是我国区域旅游协作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2007年,《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发布,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旅游开发正式拉开序幕。2015年,在第六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开幕式上,由国家旅游局指导,四川省牵头组建的“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广联盟”正式成立,三省区旅游部门联合签署了《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广联盟章程》。2016年,云南省、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大香格里拉区域11县(市)在香格里拉市举行首届中国·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会,发布《香格里拉宣言》,并成立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力争把香格里拉区域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2022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强调要“优化提升丝路文化经典线、边境极限体验线、滇藏茶马古道寻踪线、大香格里拉人间乐土线”。

二是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

由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省人民政府于2014年11月共同发起申请设立,设计4省19个市123县(市、区),总面积约22.57万平方公里。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已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截至2019年底,协作区四省共接待游客约3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4万亿元,整体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0%以上,区域内能源消耗逐年下降,实现了生态功能区划基本全覆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绿色基底。

浙江衢州、安徽黄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饶四市同处浙皖闽赣的四省边际,这里分布交错着仙霞岭山脉、黄山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衢江、新安江、信江、闽江等名山大川。崇山峻岭间孕育出了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流淌出了璀璨的文明星河。2020年,衢州市委、市政府主动牵头、率先提议,联合黄山、南平、上饶三市党委政府,合作共建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以此作为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的先行区、启动区、核心区,探索如何打破行政藩篱,寻找跨省域旅游协作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共同打造长三角大花园、后花园,力争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积累了以下先进经验:

建立一套机制。建立了“领导小组+跨省专班+联盟公司”的推进机制,“一盘棋”“一体化”抓好工作落地。

塑造一个品牌。确定LOGO为“四叶草”图案造型,推广口号为“浙·里山水、皖·美如画、闽·扬天下、赣·出精彩”。

联通一条大道。利用衢黄南饶四市现有的道路资源,借助统一标志标线、统一改造标准、统一信息服务、统一协调管理,将原来分段、分散、分类的国省道及县乡道路进行连通赋能,形成“处处是景区、步步有景点、路路见风景”的旅游环线,因其串联9个5A级景区及众多优质旅游资源,总长约1995公里,所以被富有创意地称之为“95联盟大道”。

共享一个平台。打造了集展示、宣传、服务、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码游”智慧旅游平台。能通过“一码游”,选择“九五尊享”神奇之旅、“革命摇篮”红色之旅、“梦里老家”乡愁之旅、“千里钱塘”亲水之旅和“寻根问道”文化之旅五大主题板块的近百个旅游产品套餐,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共拓一方市场。通过举办“联盟花园”长三角推介会、“联盟花园”春季旅游采购大会、“联盟花园”融媒矩阵签约上线仪式、“联盟花园”合作开发上饶推介会等“联盟营销”系列活动,整合四市媒体资源,上线“联盟花园”融媒矩阵,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贴心导览服务,调动四市旅游主体参与合作推广,共拓长三角大市场。

中国环境报:在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您认为应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采取哪些配套保障措施?

钟林生: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增长的潜力所在。宏观层面上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的发展必须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资源保护是重中之重。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驱动旅游规划的转型,“三区三线”严控在明确了旅游产业属性的同时也在空间上框定了旅游发展的界限。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体系则在旅游资源的保护空间、旅游环境容量和开发强度上进行了严格的评估和限定。这对部分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而言,一方面明确了集约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另一方面则为地区的旅游开发上了一道“紧箍咒”。

例如拉市海是典型的高原湖泊,与周围的湿地、森林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越冬,每年鸟类数量达10万余只,其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在全国有着特殊地位,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保护价值。云南省政府于1998年正式批准建立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被国家列为“拉姆塞尔国际重要湿地”,2017年被《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征求意见稿)》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丽江市政府于2006年开展了生态保护与恢复行动——退耕还湿工程。已有研究通过对于退耕还湿和生态旅游动态效应的发现,生动地展示了保护行动实施后农民逐步实现替代生计自主发展的过程,为通过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替代生计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政府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对替代生计发展进行必要的引导,并确保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负面影响和压力。

中国环境报:我国虽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到,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请问,在开发这些地区时从哪些方面入手?

钟林生:我国共有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等3区,共计689个县14片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集中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特色鲜明。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要从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有效推广旅游品牌、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加强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

中国环境报:我国大多连片山区有着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近年来,这些地区形成了哪些生态旅游模式,是如何做优生态经济的?

钟林生:一是政府主导模式。

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是国家进行旅游扶贫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文旅部、国务院扶贫办为鼓励地方加大旅游扶贫投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旅游扶贫模式而推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市场营销开展等,有力地促进了试验区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2013年以来,文旅部、国务院扶贫办相继批准了宁夏六盘山、河北省阜平市、江西省吉安市、江西省赣州市和内蒙古阿尔山市在内的五个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

内蒙古阿尔山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过去主要依靠传统林业实现经济发展,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开展,这座资源型城市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阿尔山市依托旅游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2019年,阿尔山全市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575户、1406名贫困人口脱贫,脱贫发生率降至0.13%,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作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在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定点帮扶下,阿尔山市结合资源和地理条件因户施策,积极向贫困户推广小种植、小养殖、小商业、小劳务和小合作等五种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产业扶贫到户全覆盖,已有约60%的建档立卡户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实现脱贫。

二是产业联动模式。

产业联动模式可以通过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联动,加快旅游升级发展、带动发展、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和壮大生态旅游产业链条,做优生态经济,同时拓展多种渠道增加贫困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降低地区贫困发生率。

重庆市武陵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旅游+文体、旅游+地产、旅游+农业、旅游+商贸的“旅游+N”多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加快旅游升级发展、带动发展、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纳凉避暑、康体运动、会议会展、养老养生等旅游业态。此外,武陵区还确立了仙女山旅游扶贫带、白马山旅游扶贫带、石桥湖旅游扶贫带、桐梓山旅游扶贫带4个旅游黄金廊道,持续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商业、交通、农业、工业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融合,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等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仙女山片区7个乡镇、50个行政村、近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以上。

三是旅游城镇带动模式。

旅游城镇带动生态旅游是实现区域减贫的重要路径。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两批1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并在政策倾斜、人才培训、宣传推广、金融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带动的生态经济,已成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旅游市场复苏的重要力量。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地处黔中腹地,是中国屯堡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区之一,是全国第一批建制镇示范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和国家4A级生态文化旅游小镇,被誉为“梦里小江南,西南第一州”。旧州镇原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镇,但其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了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一个4A级国家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两个特色观光农业示范区等一大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旧州镇以“万绿城”城市综合合作建设特色产品基地,实现示范小镇订单式生产,形成城市综合体链条式销售,逐步把旧州镇打造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服务农村的重要平台,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镇集群,在促进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带动区域脱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是重点景区带动模式。

景区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是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旅游景区发展,可以带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城乡环境的改善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自主发展能力。景区既可以提供各种就业岗位,也可以借助旅游发展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生态经济体系,扶贫效果持久、返贫率低。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江口、松桃3县交界,系武陵山主峰,在2018年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自然保护地之一。铜仁积极发挥梵净山龙头IP带动作用,坚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探索推出“观日出”、“梦幻梵净山”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云中仙舍”民俗表演等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用好“溢出效应”和“边际效应”做优做精核心景区的同时,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在内的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开展旅游扶贫,2019年梵净山景区接待游客143.56万人次,营业收入2.87亿元,分别较2018年增长19.56%和12.59%,不仅是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贡献,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文化生态融合模式。

推动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在不人为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况下,让游客充分体验自然景观和当地文化。该模式能够通过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业态和游客体验,作为一个综合型目的地整体打造,为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多样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扎毛村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西南部,是扎毛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农牧业过渡区的扎毛乡紧靠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拥有扎毛水库、蝴蝶滩、心形崖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2014年起,扎毛村不断迎来发展的机遇,村子结合“美丽乡村”项目以及藏族特色,打造藏家乐风情谷一体化村落,建成集游客接待、蝴蝶滩自驾游营地管理于一体的服务中心,配套乡村木屋别墅23座,观景栈道2000余米,设计有扎毛特色的村庄标识牌7处。通过旅游发展的带动,扎毛村成为拥有整齐划一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乡村旅游先行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显著,收入分红的模式也使村民一同分享旅游发展的益处。

六是机制创新推动模式。

通过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政府、村社、企业、社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为连片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与盘州市的交界处,包括泥炭藓沼泽、草本沼泽等湿地类型。2012年前,山脚下的普古乡舍烹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一年不足700元。如今,已成为集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景区,村民也实现脱贫致富。娘娘山景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原则,推进“旅游+三变”改革引领。“三变”整合了个人资源,盘活山川、河流等集体资源,撬动社会闲散资金,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2017年起,娘娘山“三变”改革模式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娘娘山景区也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8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5万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