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诱因有哪些?如何预防?

2024-08-28 18:17:22 - 澎湃新闻

过敏性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重要疾病之一,每年7月8日为世界过敏反应组织(WAO)命名的“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由于过敏物质种类繁多,再加上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导致人群中此类疾病易感性增加,常见的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临床共同特点是难以忍耐的瘙痒、皮疹和血管性水肿等症状,并且反复发作和迁延不愈,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众多不良影响,尤其以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最严重,如食物过敏或药物过敏往往迅速起病,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急诊危重症导致生命危险。但若经过及时诊断治疗,症状又可以很快缓解,因此更需要我们提高认识、合理预防、规范诊疗、避免复发风险。

那么,为什么会过敏?如何识别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常见的过敏诱因有哪些?又如何预防和治疗?

一、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表现

过敏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又称为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免疫系统介导对粉尘、食品、药物、昆虫叮咬等过敏原产生的免疫反应。发生机制可分为致敏、激发和效应三个阶段,常常累及多个器官和诸多系统,表现多种多样。

临床上全身性过敏反应可呈现几十余种症状和体征,在实际病例中多达90%的过敏表现为皮肤与黏膜相关的临床症状,其次85%为呼吸系统表现,而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表现各为45%。

根据2020年WHO的修订版诊断标准,当人们出现突然发病,并且有迅速进展的典型临床过敏症状和体征,很可能就是全身性过敏反应,而且当再次发作时,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先后顺序可能与之前发作相同,其中临床表现可以是以下二种情形之一:

其一,急性起病,即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同时累及皮肤或黏膜组织,如泛发性荨麻疹、瘙痒或潮红、唇-舌-悬雍垂肿胀等,并且出现至少一项有关器官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喘鸣、低氧血症等呼吸功能损害,血压下降或者晕厥、虚脱等心血管循环障碍和终末器官功能损伤,重度痉挛性腹痛、反复呕吐等严重胃肠道症状,特别是在暴露于非食入性过敏原后发生者。

其二,暴露于已知或很可能的过敏原后,即使没有典型的皮肤受累表现,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迅速发生低血压休克、支气管痉挛或喉部受累等症状者。

二、全身性过敏的反应机制

WAO将全身性过敏反应机制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全身性过敏反应通常为典型的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即暴露于过敏原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作,约95%的病例最常见单相病程,表现为在症状出现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之后会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或在治疗后消退。

当人体首次暴露于过敏原时,经过免疫系统致敏作用,产生特异性IgE并与全身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IgE受体结合,之后当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物质后激发免疫应答,广泛活化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并释放和产生组胺、缓激肽、类胰蛋白酶、细胞因子等多种炎症介质进入循环系统,引起全身细小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气道平滑肌收缩,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既直接作用于组织导致过敏症状,又募集并活化其他炎症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继续释放出更多血管活性介质推动过敏反应的暴发性“连锁反应”,临床上迅速发生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低血压表现,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等。

非免疫性全身性过敏反应无特异性IgE介导,是由过敏物质或不良事件诱导,直接激发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而引起的速发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如阿片类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引起的药物过敏反应。

三、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诱因

常见的过敏原分为吸入性、食入性和接触性等多种,能够诱导人体过敏的过敏原多为蛋白或多肽,偶尔是碳水化合物,临床研究全身性过敏反应的诱发因素中,药物、昆虫蜇刺毒液和食物等过敏原分别为41%、27%和21%,其中58%的病例有一种或多种辅助因素,包括感染、运动、非甾体药物和酒精等。

临床上成人食物过敏中,IgE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患病率高达5%,以胃肠道症状伴随其他器官受累为显著特征,并且急性荨麻疹患者中约20%为食物过敏,最常见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2%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常发生于花粉过敏患者进食生鲜水果或蔬菜后,其次对鱼类和海鲜或花生和树坚果等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为2%,后者发病常从儿童期持续至成年,还包括少见特殊类型,食物依赖性运动诱发全身性过敏反应,青年人最常见,为摄入小麦、芹菜和海鲜等致敏食物后2-4小时内大量运动后出现,以及进食牛羊肉或猪肉等红肉中α-半乳糖诱发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而且合并哮喘、酒精和阿司匹林等药物、劳累应激和睡眠缺乏等触发因素,可以降低反应阈值更易发生食物诱导的全身性过敏反应。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大于8%以上,部分患者因过敏性休克、重症药疹等严重过敏反应死亡,部分患者症状在首次发病4~8h后会再次出现呈双相病程,经统计前三类导致药物过敏的药品分别为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和放射碘造影剂,并且在住院患者中最常发生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几乎都会引发荨麻疹,其中青霉素速发型超敏反应最严重,哮喘患者如果致敏则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风险更高,还需要关注多重药物过敏综合征,即2种以上不相关药物联合用药出现过敏反应,所涉及的药物通常为抗生素,这在静脉给药中最常见,以及慢性感染患者,尤其是病毒感染时,激活了免疫系统使得炎症介质处于预激活状态,小剂量药物即可出现药物超敏反应。由于昆虫叮咬无法避免,且膜翅目昆虫毒液中存在过敏原,如蜜蜂、马蜂及入侵火蚁等,因此昆虫蜇伤中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率多达3%,同时大量蜇伤可导致中毒反应,伴心血管疾病及应激耐受性差的患者,更易发生重度和致死性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风险。

四、全身性过敏反应治疗

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随时间而变化,以致发作时难以预测和识别,开始可能为轻度仅表现为最常见的荨麻疹而逐渐自行消退,也可能为重度累及多个器官,在数分钟内进展为致死性全身性过敏反应,因心血管循环衰竭或者气道梗阻窒息导致患者直接死亡,从症状开始至出现呼吸或心脏骤停的中位时间为5-30分钟,因此对于临床表现为全身性过敏反应患者,如急性荨麻疹、急性过敏性哮喘、急性过敏性休克和复发性昆虫蜇刺过敏,为防止进展危及生命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的治疗极为关键,同时还要尽快清除诱因,进行抗休克容量复苏及心肺复苏急救处理,以期达到防止或纠治呼吸道梗阻和心血管循环衰竭的目的。

对于轻中度过敏反应予以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如第二代非镇静H1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选择性阻止组胺与相应受体结合作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辅助肾上腺素治疗重度支气管痉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于单纯性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或症状已持续数日,联合抗组胺治疗的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抑制致病炎症机制有助于取得更好临床疗效。

五、全身性过敏反应预防

预防的关键包括:规避明确的过敏诱因,识别真实过敏反应和可能的促发因素,及时就医和规范救治,降低慢性基础疾病加重过敏反应的风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复发,保持乐观心态,注意生活起居、饮食得当和体育锻炼,必要时佩戴口罩,促进机体免疫机能稳定健康,等等。

临床上过敏原皮肤试验阳性,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升高,表明患者已致敏,更易发生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一定能证明是引起过敏症状的诱因,仍须结合临床病史,如果患者暴露于这种物质后出现过敏症状,远离后症状减轻而再次接触症状又重新出现,这基本可以明确其为过敏诱因。

皮肤试验也是对青霉素类药物速发型过敏反应评估的首选,青霉素皮试阳性患者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约2%,使用此类抗生素仍需谨慎。

对于药物过敏患者应进行药物过敏评估后用安全药物替代治疗,食物过敏者需远离致敏食物并严格回避触发因素,昆虫蜇刺毒液过敏者可采取脱敏治疗,对于全身性过敏反应多次发作未确定病因患者,应鉴别是否有隐藏的诱因或肥大细胞疾病,可以使用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来预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