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降噪”,其实是个古老的问题丨睡前聊一会儿

2024-08-28 22:15:51 - 人民日报

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你是否愿意暂时关闭手机,卸下尘劳,在山间体验一段与心灵的对话?”近日,杭州灵隐寺为期一周的“丛林生活体验活动”拉下帷幕。几十名不到30岁的年轻人放下手机,住进群山环抱的寺院,远离闹市尘嚣,在止语静坐中卸下生活中的压力与烦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人间“聒噪”与否尚且不论,但“降噪”的确正在成为生活中常见的一幕。不信你看,地铁上的乘客、晨跑的路人、沉浸工作无法自拔的同事……一副“降噪”耳机,简直是“忘我”的标配。和耳机起相同作用的还有眼罩,“XX一戴,谁都不爱”。世界清净了,思路集中了,多少人在自己打造的小世界里,隔绝尘嚣、叩问心灵。

当然,有物理意义上的“降噪”,自然也有精神方面的“降噪”。进寺庙,就是一种被称为“禅修”的休闲方式。许多年轻人争相报名寺庙、道观的短期禅修体验活动,只为感受每日在蝉鸣鸟啼中读书习字、徒步山林、静坐沉思。

给生活“降噪”,其实是个古老的问题丨睡前聊一会儿

“社恐”“为i做e”“心态崩了”……细细体悟这些网络流行语,不难发现其中的焦躁与顾虑。有报告显示,“抑郁”“焦虑”“压力”三种情绪词的搜索次数,同比增长均超过100%。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延伸为“体外器官”,人们在浸润信息蓝海的同时,也经受着信息洪流的冲击——时空局限被打破,打工人不得不随时接受工作指令;短平快的碎片化信息,将注意力切割成条与块;“信息茧房”效应下,个体情绪波动容易被渲染为群体躁动……难怪有人说,从前车马慢,书信很远,远方的问候每个字都会细细品读;现在视频节目得开两倍速看,语音消息都懒得点开。

“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既然喧嚣无比,那就主动“降噪”。于是,一些人开始尝试涌入山野。数据显示,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因为情绪价值疗愈身心而进行消费。除了隐居禅院旅修,爬山、溯溪、野营,甚至长租农家小院、在庭院里亲手种菜等方式,都在悄然兴起。暂离高密度的城市环境,返璞归真于大自然之中,当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连结,内心的平静也随之被唤醒,足以对抗不经意的躁动。

事实上,主动寻求“降噪”,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专属问题。早在18世纪,卢梭就认为人的自然状态与其他动物并无差异,“返归自然”有利于人类返回到纯朴、天真、无知、自由的“自然状态”中去。齐美尔则直指大城市化下人类背离自然品性后的异化,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下迅速崛起的大都市中,家庭单位从几世同堂缩小至独居个体,面临的工作复杂性、接触的人际关系数量指数级增长,“大都市人”衍生出独有的心理保护机制,即人与人之间设立彼此有所保留和冷漠的“距离”,最终与人类的自然属性背道而驰。简单来说,从西方流行的山间疗养院,到如今中国的山野禅修,人类拥抱自然、修整心灵的自愈之路,不知不觉已走过了200多年。

世界“聒噪”吗?需要“降噪”吗?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短暂回归自然,在泥土、微风与雨露中,重塑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身体的放松,也是心灵的休憩。

正如五代时期守安禅师所写: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都缘无事可思量。

大家晚安!

(文丨冯雪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