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金融的为啥不去创业呢?
金融行业的筛选制度,确保了进来的人能力不说完美但至少能保证不俗,这个行业里精英的比例绝对不低,尤其是核心部门,其综合素质绝对属于人中龙凤。
有人说金融人经常关注各行各业的公司新闻跟报表,做过狠多大型公司的尽调,如此了解,那么,他们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正值红海的行业来创业呢?
以他们的工作经验以及对于行业的了解,还有学霸的头脑,创业不是相对于普通人更加轻松嘛?
你看,他们有头脑、有资源、有人脉,为什么不去创业呢?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伙伴一脸认真地问我。
照这个逻辑,那金融人个个去创业不得赚发了啊,那为啥没有多少金融人出去创业呢?本篇文章就具体说说,顺便让我旁边的小伙伴也认真看看。
一、创业vs金融的风险收益评判
创业这件事不适合绝大多数人,创业成功的概率更是被认为是小概率事件。
而且,近些年的经济下行,市场不好。
虽然说,金融人本身自然有其优势,对经济趋势的把握,对企业状态的监控,资本界的人脉关系等等都是创业所需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接触很多的公司以后他们自然也清楚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生态和运作方式。
对于金融行业的人来说,比一般人更加明白创业的风险和门槛,也更有能力监控创业公司的表现,他们对于创业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和资本的把握要比一个纯技术人员要纯熟的多。
创业对于他们来说,先抛一堆模型做一堆研究,最后会得出一个结论:创业风险太大,不值得做。
而且在金融、咨询公司呆的越久,越会发现离开的成本太高。
还记得我刚出来创业的时候,在机场遇到以前做投行时一起共事的同事,发现大家是同一班飞机,上了飞机之后才发现,同事在商务舱,而我要继续往后走去往经济舱,当下我就感到,这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任何人创业失败都是极大概率,管你是不是猴子请来的救兵。
原先他们在大企业提供平台化、专业化服务,充分利用明星员工个人特点,往往能极大的释放该员工的能力。
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能力被公司所限制了的错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的普适性。等到这批人去创业的时候,离了公司的平台才发现自己像鱼儿离了水一样难受。
这时一部分人会拒绝接受自我改造,蹭点所谓的独立运营经验然后再找个平台继续发光发热。一部分人会接受自我改造,然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以及适应创业这种全新的环境。
但这样就和其他创业者进入同一种流程了,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自然创业成功率也相差无几。
我曾经在一个创业公司呆过一段时间,在创业最开始的阶段,面对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真的太多了,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很单薄,会经常陷入自我矛盾。
创业前期也真的是烧钱,需要花钱的地方比想象中的多太多了。
总而言之,当你大胆走出了第一步之后,你要学会的是一个人去做事,不要苛求身边的人都能够理解你支持你帮助你。
创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的战争,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上战场。公司的方方面面你都要去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去做出对的决策,解决好问题。
二、干金融的为啥不去创业呢?
金融行业有其生态体系,单纯的把这个行业从业者与传统行业从业者割裂开来看就是耍流氓。
1、对于时间和收益曲线的认知是线性的
金融行业本来就是要创造高收益的,而金融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收益等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净值,那么对于未来茫茫然不可捉摸的折现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弃未来的可能会有的高收益,
工作中强调赚快钱,他们对于时间和收益曲线的认知是线性的这个跟行业文化有关系,
一个半年、1年、甚至2年都见不到收益的项目,金融人是不会去做的,除非这个项目是明星项目,他们做一些初期不赚钱的创业项目会浑身难受,所以的财务知识与训练与长期收益的理念向左,感觉与自己的理念违背,因此选择去做、以及坚持下来的比例较低。
工作和创业一样,许多人在作出选择的一瞬间,就注定了结局。
需要的是对激烈竞争中现金流的强掌控力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布局,不是分析财务报表动辄上亿。
做了金融的人,是无法沉静下来好好做实业的。
2、难以放弃较为优越的条件,喜欢使用财务杠杆
生活中难以放弃较为优越的条件,喜欢使用财务杠杆不论怎么说,金融行业在很多人眼中是高大上的行业,但是观察身边的金融民工没有一个不是身上贷款了1、2套房子的。
你的收入越大,其实并没有给你更多的资源,而是让你使用了更大的财务杠杆,比如我是一个普通的土木工程师,我可能工资只能让我推迟买房计划,存下来的钱可以创业,但是我如果是投行男,我的工资可能给我一种“我可以承受房价”的信心,而且更高的收入诱使了熟悉金融的人使用更高的杠杆。
财务负担重的人,做出创业的决定较为不易。以我身边的一位朋友为例,他在北京放了11倍杠杆买了现在的房子。
其中7成来自于银行贷款,剩下的是朋友和私人处借入的“夹层贷款”,其交易结构设计已经达到了对冲基金的杠杆比例。
3、“高大上”的工作经验,难以接地气
很多时候,金融人的工作经验对商业逻辑、眼光和具体执行能力几乎没有多少帮助,就像清华北大在校学生创业时一样青涩,等到他们启动项目,也总是找不到最合适的资源、渠道,发现自己所谓“高大上”的资源不能变现。
有朋友在创投圈说:他们对于刚投行出身的创业者评价一般并不算高,风投给钱时也很谨慎。
原因不外乎是金融人对多个行业的广泛了解,接触很多高层次的企业界资源、CEO、财务能力等搬到真刀真枪的创业中,绝大多因为不够接地气土崩瓦解。
创业需要的是极强的战略眼光、洞察力、远见和创新思维,不是空泛于表的行业了解。需要的是能组建一个有产品、运营、技术、设计等能力的团队,找到最切实的资源,不是一群CEO。
你自己没好产品时拿去找渠道帮忙一般都没什么实际作用。
从哪个领域出来创业都死得不少,但是最先发现创业需要的是什么,迅速提升团队那些点并达到prepared的创业者更可能干好。
金融人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可能比较浮,比较难转化成接地气的创业直接需要的。
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多的细分行业被定义,被规范化。
干金融的人创业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误区,以为组织过行业内公司上市,经常关注行业公司新闻跟报表,做过狠多尽调就是对行业有深刻理解了,以为这样的成功的机会更高,实则不然。
其实在创业过程中需要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机会把握,甚至于个人魅力和运气都是坐电脑前面码字的金融人无法想象甚至承受的。
要知道,创业不是一个行业,自己做和看别人做的差距太远了。
三、最后
可能大家也都会听说大公司独立部门老大经历的人创业有相对的显著优势。但看到的案例全是互联网领域的,金融行业的有几个呢?
别说创业风险大了,即便是跳槽,就是从投行跳槽到风投,同是金融行业大部分人都需要花上不短的时间来适应这两种风格差异很大的工作环境。
对自己的做的事情有多了解?对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多少把握,临界点在哪里?对自己接受的突发状况能否提前预知并想出解决办法?
如何处理与合作者的关系,在复杂的人性中如何正确认识利益的分配?诸如此类,功课做得足了,不会在市场变化或政策变化时过于被动,遇到突发情况不会自乱阵脚,惊慌失措,顺风顺水时也不会马虎大意。
凡事多想一二三,无论工作或创业,都会用得到。
总之区别很多,但很多金融出来创业的人会先认为自己在金融平台的积累能切实转化成创业的优势,这就是问题了,如果没有意识肯定会走很多的弯路。
我在网上看到”创业时常是一个人的夜路“,觉得说的又形象又真实。
创业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态度,一种哪怕全世界都嘲笑,只笃定自己的信仰。
当你选择了创业,你就选择了这场一个人的战争。它的痛苦在于孤独,但同时,它最大的魅力,也在于孤独。
参考文献:
1、知乎一欧
以上部分图片及资料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