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问”水之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是一年好“丰”景。
9月21日,都江堰市石羊镇七里诗乡稻麦轮作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从江苏来的专业农机手余义永将收割机缓缓开进稻田,收下饱满的稻穗,留下二三十厘米高的稻桩。
约30公里外,奔腾的岷江水经都江堰鱼嘴涌入宝瓶口,沿着几级水渠构建成的发达渠系,不舍昼夜,奔流向前,润泽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
水,乃万物之源。作为都江堰灌区渠首所在地,都江堰市因水而兴,因堰而名,是全世界为数不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这也让这座城市的发展,始终与“水”交织在一起。
穿越古今,这座城市始终以水为魂,不断从“水”中汲取力量,得到启发,赋予其新的内涵,以水为媒,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都江堰,探寻它的“问”水之道。
代代相传的“治水”“护水”使命
9月21日,不是节假日的都江堰景区,依旧游人如织。
景区讲解员岳福艳每天的工作,就是向南来北往的游客讲述这段始于2200多年前的治水故事:“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它的兴建让暴虐的岷江终于走向‘驯服’,成都平原的‘水患之苦’得以解除,天府之国由此而生。”
在历史长河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非“一成不变”。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刘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都江堰在渠首三大工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已经突破千年来“润泽成都平原”的局面。
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都江堰灌区已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江流域,灌溉面积达1133.2万亩,占四川省有效灌溉面积的1/4。都江堰灌溉区域已拓展到四川盆地中部的丘陵区域,覆盖7个市40个县(市、区),规模居全国首位,全部水渠长度共46261公里,成为新时代“天府粮仓”的主战场。自2021年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已形成“统一指挥、一体运行、统分结合、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灌区供用水联动更密切、调度更高效、管理更完善,全面支撑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渠首所在地,都江堰市最先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王国平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都江堰市逐步发展成成都平原西通涉藏州县、北达甘(肃)青(海)的战略要地、交通枢纽、经济命脉、民族走廊、人文纽带和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但同时,如何守护好“天府之源”成为一代代都江堰人共同的责任。
责任担当,体现在“上天下地”的保护网中。
2200米的全封闭脉冲式电子围栏、19套移动式电子围栏、210套视频监控设备和3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都江堰市饮用水水源视频监控中心,调研组了解到,这些设施设备实现了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控、全域实时覆盖监控。
线上有“天眼”实时把控水源信息,线下也有专人进行常态化全天候巡察。
为全方位保护水源,都江堰市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河长+巡河护河员+河道警长”协同管护机制。今年1月—8月,该市470名河长开展巡河3.06万人次,主动发现和上报问题416个,流转处理中4个,完成整改销号412个,问题整改率99%。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1月—8月,都江堰市全市重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全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责任担当,更体现在以生态保护为先的发展布局中。
调研组了解到,都江堰市坚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85%自然生态环境区、15%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划分,严控占市域总面积9.85%的城镇用地规模,从严实施城乡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及绿化绿线、水体蓝线、文物紫线、基础设施黄线“三区四线”管控,细化明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灌溉水源沟渠等生态红线区域,形成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城市绿地等多层次生态空间格局。
生态优先下的发展有声有色:近年来,都江堰市不仅荣登“中国净水百佳县市”榜首,还连续4年获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
“天府之源”的“粮经复合”之路
位于石羊镇广益社区的粮食烘干仓储石羊中心,13米高的粮食烘干机转个不停。中心负责人张胡蓉和工人随时监控机器上的数据:“一批稻谷进入烘干机,要经过20小时的烘干过程。”张胡蓉说,9月下旬到国庆节进入丰收季,每天烘干的稻谷超过150吨。
源源不断的稻谷运到这里烘干,其中有很多来自天马镇。在天马镇金胜粮果联动智慧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在田间,饱满的稻穗卷入机器,尽数归仓。天马镇副镇长黄昌学脸上洋溢着笑容:“灌区供水有保障,加上今年光热条件充足,水稻长势好。”
天马镇是都江堰市的种粮大镇,耕地面积4.32万亩,是“天府粮仓精灌区”核心示范区所在地。
“以粮为主,粮经统筹。”都江堰市聚焦打造“天府粮仓精灌区”,形成“一轴一片八园”发展格局。其中,“一轴”即打造“天府粮仓精灌区”全景轴;“一片”即打造十万亩粮经复合高效示范片;“八园”即打造8个星级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
天马镇怎样实现“粮经复合”?“水稻收割后,地里就开始种油菜、莲花白、萝卜、花菜等,年底又可收获。”黄昌学说,除了水稻、蔬菜,这里还盛产猕猴桃。
因水源丰富,都江堰市有43年的猕猴桃种植史。在都江堰猕猴桃核心基地,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和工人忙着打包,“出口订单不断,预计今年出口总量约2000吨,较往年提升约40%。”晏志强说,早熟品种8月中旬就开始上市,首批出口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450吨猕猴桃9月上旬已发运。
“猕猴桃上市后,就开始着手种胡豆、马铃薯。”晏志强介绍,在都江堰市的部分猕猴桃园套作胡豆、马铃薯,有效实现“粮果联动”,助力种植户增产增收。
都江堰市位于灌区之首。“渠首的第一站灌溉区,就是聚源镇。”都江堰市聚源镇农业畜牧站站长高燕带领调研组来到1115灌区稻乡公园,田间双色水稻勾勒出一幅唯美画卷。
结合十万亩粮经复合高效示范片建设,都江堰实施全市五级渠系(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联通整治,提高渠系灌溉保障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稻田间,约50厘米宽的灌溉渠——毛渠两侧全部硬化,“这样更方便清淘、灌溉和田间劳作,以水治田,提高了产量。”高燕说。
都江堰之水也滋润着水产养殖业。调研组来到聚源镇桂桥社区大闸蟹养殖基地时,这里正迎来捕捞季。基地工人刘昌秀站上竹筏,提起水塘里的地笼,数十只大闸蟹滑进装蟹桶。分拣、称重、捆扎、装盒……当天中午,这个养殖场就发货500余只大闸蟹。
基地养殖池面积约150亩,水来自不远处的岷江分支——柏木河,蟹苗从江苏空运而来。基地负责人刘波说,他从2017年开始养殖大闸蟹,今年投放18万只蟹苗,目前陆续成熟,预计亩产100公斤至150公斤,基地今年产值将超过400万元。
在刘波的带动下,桂桥社区村民纷纷开始养殖大闸蟹。“5年前开始养蟹,去年收入起码有40万元。”村民黎九建笑得合不拢嘴。
粮经复合保障了“米袋子”,也充实了农户的“钱袋子”。如何实现粮经复合效益最大化?
都江堰市通过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在都江堰川芎、茶叶、猕猴桃等主要特色产业生产基地设置传感节点,通过系统平台管控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调研组在都江堰精华灌区智慧农业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各地块的水量、虫情、墒情等数据统计与分析一目了然,农业专家可在这里远程问诊,直接“开方子”,节省了去现场的时间。
从“天府好水”到“经济活水”的进阶
一江春水铺就丰收画卷,一城好水筑巢引凤来栖。
在元气森林都江堰工厂,机器轰鸣,一瓶瓶电解质水有序下线,生产线上仅有几名工人。“我们引入全球技术领先的Log6全自动无菌碳酸生产线,目前产品已实现西南地区市场的深入覆盖。”元气森林(四川)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正毅说,自去年4月投产以来,工厂已累计完成产值3.58亿元。
元气森林都江堰工厂位于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的“天府好水”产业园内,在同一园区的都江堰玺悦饮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箱的果汁汽水从包装车间运出装车,总经理陈军电话不断:“都江堰好山好水,自带流量,公司才投产3个月,产品已名声在外,好几个订单都是外省的。”
依托水资源优势,都江堰市抢占新赛道,产业巨头纷纷聚集。今年1月17日,农夫山泉与都江堰市签约,将投资11亿元在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建设生产基地,产品为天然饮用水及饮料等,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
“农夫山泉的落户,正是看中了都江堰市优质的水资源。”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党工委副书记、蒲阳街道办事处主任龙涛介绍,都江堰市水资源丰富,境内水域面积约7.44平方公里,年过境流量达144.3亿立方米,300平方公里无人区蕴含13亿立方米水资源,水质清澈透明、味道甘甜,呈天然弱碱性。目前,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为农夫山泉项目列出93项工作任务,正逐条逐次加快推进。
“天府好水”产业已然成势:截至目前,“天府好水”产业园已有32个涉水食品饮料项目落户,总投资52.8亿元,其中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3个。
以水兴市,以水兴城,以水引领都江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构建“五大新城”,高质量推动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调研过程中,这个理念被诸多采访对象反复提及。
目前,都江堰市正加快建设世界遗产文旅主轴,培育世界遗产文旅产品矩阵,聚焦大遗产、大熊猫、大冰雪、大青城、大灌区“五大IP”,文旅市场急剧升温。
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局长张忠胜透露:今年1月至8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游客761.14万人次,旅游收入40944.81万元,分别比2019年同期增长20.36%、26.06%。
中秋国庆假期即将到来,据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2日,全市100余家精品民宿假期预订率已超过65%。
好山好水好风光也吸引众多投资者抢占文旅市场。聚源镇桂桥社区大闸蟹养殖基地旁,江苏南通人王代军新开的民宿已试营业;巴中人白平投资的青城湾湿地庄园已落户石羊镇17年,“每年平均销售1万公斤川芎,今年游客已预订了15万公斤青城山老腊肉。”白平说。
农旅融合,风景独好。都江堰的丰收季,连片的粮果、粮菜、粮油、粮药铺就多彩农业大地景观,问花稻香、世遗山水等“九大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吸引游客无数,示范打造的3个川西林盘植入“稻田咖啡”“星空夜市”等林盘消费新场景,形成“百米见风景、一里有消费”的乡村旅游消费圈。
“都江堰将持续做优做强‘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功能、‘世遗山水安宜城’基本功能,做优做强‘天府国际会客厅’‘天府粮仓精灌区’‘天府好水涵养地’特色功能,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和绿色低碳发展新典范,成为成都超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都江堰市委主要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