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解读丨“千眼天珠”:擦亮镜头“拍了拍”太阳

2023-09-28 22:04:18 -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徐浩煊吴聃文露敏摄影报道

航班从稻城亚丁机场起飞,右侧舷窗外的地面上藏着一个小圆点,因为造型特殊,当地人称之为“千眼天珠”。

小圆点其实并不“小”,在甘孜州稻城县的群山怀抱间,313台直径6米的天线,均匀地分布在直径1公里的圆环上,面积足足有140个标准足球场大。

川观解读丨“千眼天珠”:擦亮镜头“拍了拍”太阳

它的名字叫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简称“圆环阵”),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标志性设备之一。主要任务是每天“盯”着太阳看,监测太阳“打喷嚏”。9月27日顺利通过工艺测试,标志着其正式建成。

川观解读丨“千眼天珠”:擦亮镜头“拍了拍”太阳

独一无二的圆环阵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为我们带来了光和热。但太阳不是一成不变的,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这也是地球空间天气事件的源头。

要是太阳打了个“喷嚏”,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

“别小看这个‘喷嚏’,强烈的太阳爆发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核弹。”圆环阵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阎敬业告诉记者,一旦能量冲向地球,会对空间和地面的高技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据统计,大约一半的航天器故障与空间天气有关,通信和导航设施会因此失效。

“千眼天珠”的作用就在于此,像一部“射电相机”,对着太阳拍照,给科学家们播报“空间天气预报”。

不过,虽然全球监测太阳“打喷嚏”的设备不少,也有Y字形、螺旋形等多种形状,但做成圆环阵的仅此一个。

川观解读丨“千眼天珠”:擦亮镜头“拍了拍”太阳

“太阳的细节非常丰富,我们需要有一个非常密集‘相机’,才能减少‘拍照’时遗失的细节,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成像。”圆环阵副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武林告诉记者,由于太阳的射电特征快速变化,只有更大口径的镜头拍下更广的照片,才能更好地分析太阳活动。

但对于射电望远镜,很难做大单个镜头口径。因此,通过定标的方法,让每一个“小镜头”的幅度和相位保持一致,加之后期的信号处理,等效成单口径106米望远镜,圆环阵计划应运而生。

作为全球唯一的圆环阵,“千眼天珠”一圈313部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为1公里的圆环上,一经建成,规模即成全球最大。

川观解读丨“千眼天珠”:擦亮镜头“拍了拍”太阳

圆环阵也要常“对焦”

光学相机使用前,只有对上焦,才能拍摄出清晰的照片。与光学相机一样,圆环阵使用前也要先校准。

位于圆环阵中心的定标塔,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每天清晨,定标塔都会向313部天线发出信号,像光学相机的对焦环,对它们进行一致性控制。一部部天线将“脑袋”对准太阳,实现超大孔径的等效。

不过,“对焦环”的建设并非易事。“理想中定标塔的位置是在圆心,但实际建设中还是偏了几厘米。”

武林告诉记者,圆环阵本身是个斜坡,有着将近30米的高度差,加上高原地区常见的大风天气,100米高的“对焦环”也会随之晃动,如何对天线精准定位,更像是个“手艺活”。

为了保证质量和工期,圆环阵采取了“三步走”的研制方案,即2单元技术摸底、16单元成像实验和313单元系统建设。

“我们很有自信,圆环阵建成16个单元时,观测效果就已经超过国外的同类型设备。”武林告诉记者。

川观解读丨“千眼天珠”:擦亮镜头“拍了拍”太阳

开启一场星际“联手”

“我们已经观测到一次非常典型的II型太阳射电爆发。”武林透露,这次太阳活动的数据,正联合山东大学团队分析数据。

2022年3月起,16单元成像实验系统,开始获取太阳成像数据,迄今已积累了大量太阳活动图像和频谱数据。

一年后,处于系统调试阶段的圆环阵,开展了我国首次基于射电图像序列的脉冲星探测实验,从连续射电图像中成功识别出脉冲星闪烁。

2023年5月,圆环阵与欧洲低频阵列(LOFAR)开展了联合观测实验,实现了交叉验证。7月,圆环阵已具备连续稳定高质量监测太阳活动的能力,脉冲星成像等射电天文观测能力也得到初步验证,正式开启科学试观测。

川观解读丨“千眼天珠”:擦亮镜头“拍了拍”太阳

在阎敬业的规划中,只需要白天观测太阳活动的圆环阵,在太阳“下班”后,还将与子午工程的其它监测设备开启星际“联手”,有望在低频射电巡天、脉冲星、快速射电暴和行星防御监测预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监测太阳每天只需要8小时,除此之外的时间,圆环阵还能与“中国天眼”、“中国复眼”雷达阵列、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等大科学装置联合观测,更好地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效能。”阎敬业告诉记者。

当然,这种“联手”也不只在山上。9月28日,为满足国家在空间天气、射电天文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保障圆环阵的运行维护与发展,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在成都正式成立射频科学与技术中心,又称“π中心”。

据了解,“π中心”将保障圆环阵的可靠运行和科学产出,开展射频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实验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空间天气、射电天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以及人才培养的中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