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务员的“加班日志”
□刘中才
从现存典籍来看,古代关于公务员加班的史料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国语·吴语》中记载,晋国大夫董褐为保全疆土免遭吴国屠戮,夜以继日同吴王夫差谈判,这算是有史可查的加班记录。《汉书·薛宣传》也曾有一则关于加班的故事:“及日至休吏,决曹椽(曹椽,官职,西汉时期州县一级专职法官,相当于今县法院院长)张挟独不肯休,坐曹治事。”意思是每到假期,法官张挟仍然放弃休息时间,照常上班处理公事。
唐朝以后,公务员的法定假期逐渐压减,原来的“周休”也改为“旬休”,减掉的公休日变相成了加班日。加班原因不外乎是公务繁多,难于脱身。古人加班不但时间长而且频率高,早起晚眠,时常通宵达旦。白居易就常常加班,他从29岁漂居长安,多数时间是在加班中度过的。为此他曾在《晚归早出》中写道:“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何处台无月,谁家池不春。莫言无胜地,自是少闲人。坐厌推囚案,行嫌引马尘。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白居易的一言一语,无不流露出对加班之事的无奈。
加班之外,古代公务员还面临着值班的困扰。
在值班制度上,汉代初步形成了“休沐”体系,即工作五天值班一日。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台了“夜直”制度。为确保值班人员按时出勤,中央在中书省设置“直令史”,专职管理值班事务。唐初,朝中除尚书左右丞以上的高级官员外,其余人员都要轮值夜班。各省管辖地区,均在官署里安排“直令”,相当于今天的值班记录本。值班当日,当班公务员需在直令上签到,并且按照一切从简的原则,有事说事,无事签名。
由于唐朝公务员加班过多过频,宋代为提高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在此方面有所改进,全年公休假期增加至54天。但真正休息的时间只有36天,其余18天一律充公。
清朝中早期受明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工作制度空前严苛。有时遇上紧急事务,需要凌晨起床赶赴早朝,对于那些迟到的官员,还要遭受三十大板的皮肉之苦。所以在这种紧张的办公制度下,值夜班就会使人身心俱疲,有些运气差的官员早朝事毕后,白天既要上班,夜里还需值班,基本是48小时连轴转。
面对经常性的加班,杜甫曾写诗吐槽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文征明也是妥妥的加班奴,他为人谦和耿介,但仕途之路甚为坎坷,努力大半生只不过谋得一个翰林待诏(相当于办公室秘书)的职位,头发已经花白还要承担值班任务,因而他在《致仕出京言怀》中用“白发萧疏老秘书,倦游零落病相如”深刻表达内心的苦累和酸楚。
(本文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