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第一个”|第一个“星”农人:我用“北斗”在盐碱地上种希望
转自:河北新闻网
8月1日,沧州市沧县赵庄子村西北,一大片玉米地望不到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无人机缓缓升起,沿着既定路线精准地执行洒药任务。不远处,90后新农人张宸熟练地操控着植保无人机。
20多年前,在这片盐碱地上,年幼的张宸看着辛苦劳作的父母,许下了稚嫩的愿望:要是有个机器人就好了。如今,她成为沧州市第一个给农机装上北斗导航的“星”农人,小姑娘当年许下的心愿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不走寻常路大学毕业回村种地
“老张家的闺女回来种地?”“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怎么又回来了?”“这真是稀罕!”……2013年,张宸大学毕业回乡,村里人说啥的都有,大多数人不理解。
张宸的主意却很正。从小在盐碱地长大,对土地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她说土地的味道是芬芳的。多少年后,她依然记得儿时看着庄稼一点点长大的神奇。
上高中时,父亲张文国开始做印刷生意。虽然还住在村里,但全家没有人从事与农业农村相关的工作,可张宸却对种地愈发感兴趣:“那时,我还经常去市图书馆借农业相关的书籍。一看到大型机械收割庄稼的新闻,我就发给我爸,说‘这地种得多带劲儿’。”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当班里许多同学还在为选择学校、专业犹豫不决时,张宸不假思索地填报了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说不清,就是想学农,回家种地。”张宸说,2011年,还在上大学的她说服父亲搞农业合作社。2013年,她接手父亲的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了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等10余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
种地的梦,在大学毕业这一年,成为现实。
“那时,乡亲们都觉得一个女大学生,文文弱弱,种地不靠谱。”张宸说,她不想用父辈的老一套“种地”,那个“机器人种地”的儿时梦想,在科技进步的今天,离她越来越近。
村里新鲜事“北斗女孩”来了
“大学期间,我曾跟随老师到东北考察现代农业。”张宸说,国内外规模农业生产采用无人技术的挺多,但看到无人机在眼前作业的那一刻,她还是被机械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的壮观场面震撼。
2018年,安装北斗导航卫星定位自动驾驶系统的利好政策落地沧县。听到这个好消息,张宸找父亲合计,给合作社的农机加装这一设备。
张宸算了一笔账:如果用上北斗导航,油门匀速,种子化肥播撒均匀,又节约人工费和柴油、种子、化肥钱,一亩地能省40元左右,合算。
张宸至今记得机器第一次下地那一天:一台“头上”安着天线、无人驾驶的大型播种机,在田地里播种玉米,村民们则坐在地头树荫下喝茶。“那时,许多乡亲都冲着我竖起了大拇指,说‘这辈子算开眼了,小姑娘种地真种出了大学问。’”她说。
这一年,张宸出名了,大家都叫她“北斗女孩”。
“那时,觉得我不靠谱的乡亲开始相信我了。”回想刚接手合作社时,张宸打算整合土地搞大规模种植,可全村2000多户6000多亩地,她挨家挨户敲门,磨破嘴皮也只有十来户同意。最后,她也只流转来一千多亩土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程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下劳作一年,2014年夏收,旱碱麦增收成效显现——每亩地产量比流转前增收约10%。实实在在的收益面前,村民们心里有了一丝松动。然而,刚看到希望的张宸又遇到了另一个难题:2015年,因干旱,玉米长势很差,一下子她又赔了三四百万元。
炙热的8月,张宸心里却是冰冰凉。认真思量,她意识到,合作社经营的不是一两亩地,光靠天吃饭肯定不行,种植规模一旦上去,技术、设备等都要考虑。那段时间张宸开始到处取经、学习。一次学习中,张宸参加了北斗导航的观摩。她对北斗导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设备怎么用、安全不安全,她问了个清清楚楚,还对投入的成本和节约的费用进行了粗略计算。
“规模大了,经营户就会对一把化肥的浪费或一棵苗的漏种变得格外敏感。”张宸说,北斗导航能像打印机一样逐行撒播,不但不会漏行,还能提高种植效率和播撒精度。
种地新方式用科技“解锁”农业现代化
“现在,我们合作社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配套农机具都安装了北斗卫星定位模块,加载了自动导航辅助驾驶作业系统,可以实现作业路径规划等。在播种时,机器遇到不规则的地块也能完美地实现直线播种。”说起种地的“高科技”,张宸如数家珍,“看这个,精量施肥播种监测系统,不光能精确到一亩地播多少粒种,若遇到不出粒的情况马上会报警。”
如今,这个酷飒的“北斗女孩”有了好多资格证:无人机操作证,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驾驶证。
“我微信群里,这几个‘农机联盟’的群最活跃。”张宸说,去年,在沧州市科协的支持下,她牵头组建了沧州市农机联盟,把市内各县市区的农机资源盘活整合,共同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没想到,和我有同样梦想的人很多。”她说。
从一个群到多个群,从一个村到一个乡、一个县,短短一年时间,和她一样的“新农人”聚到了一起。联盟集结了1570多人,智能农机数量更是达到2100多台。在张宸看来,是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她的梦逐渐成真。
“从播种到收获,这些智能农机穿梭在广袤的大地上,那场面,多壮观!”今年初加入联盟的00后小伙邢哲一边操作着植保无人机一边笑着说,“原来老一辈人的种地模式,已经被智能化机械取代了,现在大家‘玩’着就把地种了。”
张宸的“智慧农业”规模越来越大,现有100多人,200多台各种型号的农机。他们打理着1万多亩流转来的土地,还服务着7万多亩农户托管的土地,自动化生产程度达到了85%,科技化程度达到99%。不光种地,她还开始搞面粉加工、粮油批发、面花制作等农产品加工,在盐碱地上建起一条农业产业链条。
今年,她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中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等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利用卫星扫描,观测地块面积、苗情长势、病虫害情况等,根据监测信息,选取最适合盐碱地种植的耐旱品种,不断给庄稼添加“智慧”成分。
未来,张宸期待着种地更“智慧”。或许,手机App设定,机器就能自己在地里干活。
她相信,那一天不会太久。(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杨佳薇李春炜)
我们让农业更“智慧”
赵艳彬张家口市沽源县石头坑村:我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智慧大棚,在手机上使用智慧大棚App,不仅能实时监测大棚内的光、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还可以实现无人灌溉机的自主补水。
梁卓保定市定兴县长安城村:我是村里第一个做“鱼菜共生”养殖的,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协同共生,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循环模式。
孙涛衡水市景县马贾庄村:我们合作社是景县第一家使用智慧农业管理技术的,通过智能监测、大数据分析与精准管理,实现了对农田环境的全天候监控和作物生长的精细化管理。
牛清长邯郸市馆陶县蔺寨村:我是村里第一个用智慧农业平台种田的人,通过手机软件就能实时查看农田墒情、空气温度、光照强度、病虫害信息等情况。平台还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农户进行田间管理,种田更科学了。
田浩保定市阜平县史家寨村:我是村里第一个在数字化果园工作的人,数字化管理做到了让信息为农所用,我希望通过数字化管理让果品质量更优,园区生产管理更方便。
李献红邢台市宁晋县北鱼二村:我在村里第一个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家种了100多亩地,以前喷洒农药依靠人力需要四五天,现在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喷洒更均匀。
数字链接
河北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智慧化率超过50%
近年来,河北省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不断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以智慧农业建设为主体,从数字监测、智能生产和精准作业三翼发力,构建了“一体三翼”智慧大田生产模式。目前,全省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智慧化率超过50%,亩均增产20%,节本增效25%以上。
《河北省智慧农业示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打造形成100个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展示、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应用率达到100%,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数据互联互通、服务高效便捷的智慧农业发展目标。(纵览新闻见习记者石滨、闫馨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