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质 实干兴陇 ——党的二十大以来甘肃省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4-09-28 08:21:00 - 中国甘肃网

向新向质 实干兴陇  ——党的二十大以来甘肃省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综述

列车在兰张高铁兰武段行驶。新建兰州至张掖高铁兰武段于2024年6月29日开通运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向新向质 实干兴陇  ——党的二十大以来甘肃省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以来,甘肃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为牵引,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做深做实“五量”文章,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位争先,增速稳居全国前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迈出坚实步伐。

处于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和自身优势加速释放的历史交汇期的甘肃,正以昂扬的斗志、十足的干劲,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奋力绘就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出彩画卷。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转型发展活力迸发

经济发展好不好,数据最有说服力。

2021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万亿元台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较大跃升,2022年达到11121.4亿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这一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1863.8亿元、增长6.4%,高于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7.6%、5.9%、10.4%,增速居全国第四、第七、第六。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量质齐升、效速兼取的良好态势。

这一年,如意甘肃火爆出圈,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景区景点游人如织,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8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87.8%;实现国内旅游综合收入2745.8亿元,增长312.9%。兰洽会、文博会、药博会精彩纷呈,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万亿元、到位资金5961.3亿元,分别增长44.1%、41.8%,各方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热度持续升温。

这一年,甘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3.6亿元,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21.8亿元,首次突破4500亿元大关,为支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省财政紧紧围绕财税体制改革目标,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提效能:预算管理方面,财政资源统筹能力更强,资金使用效益更高;税收制度改革方面,推进房产税、资源税改革,地方税制更加健全;财政体制方面,实施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动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财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一组组数据,就是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天水市因麻辣烫而爆红于网络,随之掀起了一波甘肃旅游热。1-7月,全省接待游客2.47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7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5%。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积极态势,在一季度“开门红”的基础上,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903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居全国第四,自2022年三季度以来连续8个季度增速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速聚集

甘肃省聚焦产业兴省、工业强省,用全产业链思维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完善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不断增强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石油化工、冶金有色、新材料、装备制造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2020年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6%以上,近3年规上工业企业净增超1000户。

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3389.6亿元,原煤、原油、有色金属等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能源开发多点突破,潜力优势加速释放。煤炭产能达到1.17亿吨、产量6160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2865万吨和285万吨。环县发现储量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原油产量、加工量分别达到1165.6万吨、1466.5万吨。发电总装机突破8000万千瓦,发电量2112.9亿千瓦时。

甘肃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持续集聚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特别是发挥风光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省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5700万千瓦,装机占比62.23%、居全国第二;新增新型储能并网装机53万千瓦、累计达到366万千瓦,居全国第四。

今年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2%,制造业增长1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有生产活动的39个行业大类中,28个行业实现增长。

营商环境大幅改善,招商引资量质齐升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省紧扣“西部领先、全国靠前”营商环境建设总目标,以“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为总牵引,围绕政务、市场、法治、创新、要素、人文“六大环境”提升工程,着力营造公平、透明、便捷、高效、亲清的营商氛围,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全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聚焦“14+1”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强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通过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金融招商、驻点招商、平台经济招商和市场潜力招商,积极营造思开放、优环境、抓招商的浓厚氛围,加快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举全省之力推动招商引资大突破,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年,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量质齐升、效速兼具的积极态势。1-7月,全省新签项目3744个,签约金额8891.9亿元,同比增长30.89%;新建、续建项目4256个,到位资金5127.92亿元,同比增长65.77%。

伴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全省强工业行动深入推进,全省工业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30%以上。

今年1-8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3.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4.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8.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8.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3%和29.2%,高技术投资增长加快。

2023年,交通建设再传捷报,瓶颈制约加快破解。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完工。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建成投用。通渭、积石山、张家川、清水、灵台、崇信、华池、东乡8个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通高速县、市、区达到80个。建成10个高速公路“开口子”工程。老区人民期盼多年的平庆铁路开工建设。

今年5月,省政府宣布启动建设河西北部高速公路新通道、甘肃中南高速公路新通道、甘肃中东高速公路新通道“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建设总规模约4550公里,估算总投资约5460亿元。项目建成后,我省基础设施将实现新的飞跃。

生态建设硕果累累,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甘肃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首倡之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自觉强化“上游责任”的政治担当,深入实施黄河国家战略,颁布实施《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启动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节水治水等重点生态项目,扎实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开展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2023年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质优良比例达92.68%,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一河清水向东流、“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甘肃亮丽名片。

坚决扛牢祁连山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治理成效。2023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均较2017年增长7%以上。全面推进“三北”工程,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31个“三北”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2023年,全省完成国土绿化1343.06万亩,绿化面积实现“三连增”、居全国第二。

2023年,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全省14个市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6.2%;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5.9%。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我省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平凉、天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明显。

深入推进“双碳”战略,18个意见方案有序落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实施,2023年,全省非化石能源生产、消费占比分别达到35.57%、27.35%,分别比2012年提高12.94和9.74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消纳量占用电量的比重达到51.6%,居全国第四。

扎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2023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34.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0.4%,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至“十三五”三个五年规划期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能耗强度目标任务,15年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8.5%,以年均4.3%的能耗增速支撑了GDP年均9.1%的增长。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先后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单产提升行动等措施,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势头,农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夯实粮食安全方面,我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配建水肥一体化设施,并集成应用病虫害生物防治、节水灌溉、人工+机械日常管护等技术,不仅扩展了耕作空间、有效提升了地力,还在防灾减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自2020年我省粮食生产首次突破1200万吨大关以来,已连续四年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连年创历史新高。

今年,我省印发《2024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及时下达各类支持粮食生产资金50亿元,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在稳面积、提单产上两手发力,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抓点示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新型种植模式,完成春播农作物面积4381.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141.2万亩。

在河西荒漠片区,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甘肃省通过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科技利器冲破“寒旱”约束,极大拓展了农业生产的边界,制种玉米、瓜果蔬菜、牛羊奶肉成为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

在陇中丘陵山地,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与此搭配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中药材切片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农户增收效果明显,产业收入占比达60%以上;

在陇东南林缘地区,适宜发展林下经济,花椒、油橄榄等经济林种植业,木耳等食用菌种植业,肉蛋禽类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结合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针对河西地区部分灌区和黄河流域引黄灌区的盐碱地,甘肃省探索形成了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压”盐、适种“抗”盐的四大技术模式,治理盐碱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其中临泽、景泰、靖远等地利用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探索“以渔治碱”的新路子,养殖出令网友惊讶不已的“甘肃海鲜”。

我省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实现国家优势产业集群全覆盖,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产业强镇49个,遴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1个,实施预制菜产业“双十双百”工程,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790亿元以上。

数据显示,全省夏粮面积1310.9万亩、产量346.2万吨,单产增加4公斤,实现了总产单产“双提升”。上半年,全省一产增加值增长6.5%,增速居全国第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居全国第三;争取各类农业项目资金358.9亿元、增长9%;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8个百分点。

城乡融合统筹推进,加快建设和美乡村

近年来,我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23年达到55.49%,比2012年提高16.71个百分点。

全省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全力绘就陇原和美乡村新图景。大力实施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分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区、甘南高原5大区域,聚焦“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6项创建内容,计划省级每年择优确定100个左右行政村进行奖补,成熟一个、认定一个、授牌一个。2023年底,省委、省政府已授牌表彰第一批94个省级和美乡村。

全省各地通过深入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八改”等工作,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大力破解群众上学、托育、就医、养老等难题。202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2.6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比例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5%,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8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乡镇卫生院1352个、村卫生室16240个,建设乡镇敬老院161家、农村社区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7044个。

同时,我省加大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乡村治理模式,6个镇、60个村评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甘南州“8+”基层治理模式、凉州区“全链条”化解基层矛盾机制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把“农民收入”作为重要调度指标,我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不断探索产业带动模式,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洽谈,尝试整村、整镇实现产业化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202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25万名干部带着温暖、问候与鼓励深入每一户困难家庭,与26.7万名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特困家庭结对认亲,为他们排忧解难,送去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与关怀。

截至目前,全省各级结对干部累计开展联系交流242万人次、走访探视163.05万人次,帮办实事36.9万件,资助资金(含物资折合)8800.17万元。其中,今年上半年,开展联系交流83.53万人次、走访探视58.70万人次,帮办实事12.38万件,资助资金(含物资折合)3258.58万元。

我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民生不断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4%、97.8%和95.7%。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中等职业学校177所,在校生18.1万人,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普通高等院校49所,在校生6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3%。

同时,我省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连续多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以上,年均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以上,全省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今年截至8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5.2万人,同比增长1.5%;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18.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99.3万人,实现了应转尽转。

省委、省政府连续16年将“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列入为民实事项目,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人社部门抢抓春节后求职用工“高峰期”,大力开展“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共计2900多场次,提供岗位数191万个。分类支持乡村就业工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前全省乡村就业工厂累计达到2571个,共吸纳就业9.4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6万人。

我省全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全省基本医保参保率连续6年稳定在95%以上。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2454.65万人,参保率为99.58%,位列全国第五。我省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整体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持续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种主要慢病签约管理覆盖率达到99.99%;基层医疗卫生人数达7.98万人,村医队伍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为34.79%;省级卫生乡镇街道创建达1029个,省级卫生村为3859个。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以病种分级分工为基础、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在全国最早完成村医“乡聘村用”改革,持续深化基层首诊“三医联动”改革,稳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及公立医院改革。同时,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群众就医满意度得到提升。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疑难病基本在省域内解决,1318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率85.09%。

党建引领强基固本,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决策部署,围绕服务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凝心铸魂、选贤任能、人才赋能、强基固本、先锋引领“五大工程”,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从2023年4月开始,我省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我省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为抓手,提出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培训计划、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计划等“六大计划”。精心谋划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工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全覆盖辅导培训,切实把全会的部署要求转化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

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前提。202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深入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各级各部门通过开展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调研、专题练兵活动等,勤学苦练强本领,推动“三抓三促”行动常态化纵深开展。聚焦“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四强”行动重点工作部署,以及全省性工作难题和区域性行业性障碍,集中力量资源攻坚克难,累计为群众和企业帮办实事5562件,总投资1454.9亿元的省列74个重大项目遗留问题圆满化解,市县同步推动化解各类遗留问题462个。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今年4月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强化政治监督、正风肃纪反腐,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省纪委监委围绕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做好“五量”文章等省委重点工作加强监督,同时,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明察暗访。2022年12月以来,发现问题395个,督促整改390个。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以作风之治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省旗帜鲜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去年以来选派370名优秀干部到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东部省市挂职,选派690名优秀干部到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艰苦边远地区挂职。把正确用人导向作为对干部的最大激励,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功过,大力选拔使用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群众公认的干部。着力完善选贤任能制度机制,坚持用有效的制度规范用人,用科学的机制精准识人,注重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抢险救灾、主动创稳等实践一线了解干部表现。去年以来省委先后提拔使用524名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省深入推进实施人才赋能工程,积极创建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着力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区域人才聚集地。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激励、流动、使用等制度,创新人才支持保障政策,努力为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发展松绑。突出以用为本壮大各类人才队伍,坚持招才引智和自主培养并重,千方百计稳住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今年以来省属重点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811名,省属国有企业引进人才4390名。推行“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家补贴、医疗保障、金融服务等12项服务,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甘肃、服务甘肃,目前全省持卡人才达到1万多名,有效提升人才归属感和获得感,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出台基层党建质量提升行动的《若干措施》,在建强基层队伍、夯实基础建设、强化基础保障等方面持续用力。今年省级举办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44期、培训6000多人,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下拨1000万元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支持改造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同时,通过优化工作机制、靠实党建责任、扩大“两个覆盖”,全省有党员的新业态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94.2%,党在新兴领域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喜迎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甘肃视察,这是我省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喜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人民的深情牵挂、对甘肃发展的特殊关心、对甘肃工作的高度重视。甘肃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全省上下从亲切关怀中汲取感恩奋进的精神力量,从谆谆教导中汲取担当作为的实践力量,从勉励嘱托中汲取狠抓落实的行动力量,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富民兴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记者 范海瑞 马国顺 刘健 曹立萍 杜雪琴 王睿君 李永萍 吴涵 李文慧 马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