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貌|贵州遵义: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绿色发展

2024-09-28 15:01:16 - 民生周刊

遵义会议会址,巍巍娄山关,滚滚乌江水,滔滔赤水河……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地贵州省遵义市,是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红色是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市紧紧抓住旅游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期,因地制宜依托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国家和贵州省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红色旅游的政策措施,如《“十四五”时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等,明确提出将遵义打造成革命老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遵义逐渐形成了“红色文化+”的发展模式。如今,遵义不仅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也正在通过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这片红色沃土绿色崛起。

花茂村的乡愁与陶艺文化,黎明村的集体经济,茅台镇的民宿产业,乌江寨的篝火舞会……这些元素已经成为遵义新的文化符号,成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生动缩影。

老区新貌|贵州遵义: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绿色发展

从贫困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转身”

初秋的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微风拂过稻田,游客们闲庭信步。

走在美丽的花茂村,一幢幢白色小楼错落有致。其中有一户农家院,白色外墙上写着“红色之家”4个大字,导游说,这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花茂村时住宿的院落,也是村里的第一个农家乐。

村委会委员付小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花茂村曾是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村,而如今,它已经是贵州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花茂村考察时的话语,温暖人心,让“乡愁”成为花茂村的“特色大品牌”。

“花茂村真正的转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今年56岁的母先才从事制陶43年,是花茂制陶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他的记忆中,花茂村早些年因生产陶器而繁荣,而随着陶艺产业的没落,村子一度陷入衰败。“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着几块农田,生活不宽裕。”母先才说。

母先才的陶艺体验馆里,10多台拉坯机一字排开。“原来我们做的都是家用的酒坛子,现在做的是旅游纪念品,收入提高了不少。”母先才说,现在陶艺馆一年能接待上万名游客。

“我们就是专门来找土陶的。”来自福建福州的游客吴上飞在村里游玩了大半天,喝乡愁酒、吃乡愁饭、购买乡愁纪念品,他兴奋地表示:“在这里果然找到了乡愁!””

愈加有吸引力的陶艺和乡愁文化,让花茂村成为遵义市的知名网红村。

除此之外,花茂村还通过发展民宿经济,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乡村生活体验。游客不仅可以住在精心设计的农家小院中,还可以参与采摘、陶艺制作等体验活动。

“这种深度体验的乡村旅游模式,让游客不仅是来参观,更是融入其中,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采访中,有村民表示,花茂村的振兴,不仅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还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在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方面的投入。

“道路修好了,游客才能源源不断地来到村里,陶艺产业和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村子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付小芳说。

目前,播州区正在着力打造“乡愁花茂旅居生态圈”,村民们也对村子将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依托景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高山之上,竹林遍野。赤水市两河口镇的黎明村,也曾是一个依靠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村,村民靠种地过活,日子不太好过。

与花茂村类似,近些年,黎明村也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革命老区扶持政策的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村集体经营的漂流项目收入就有100多万元。”黎明村村委会副主任夏永贵告诉记者,黎明村的特色在于,依托赤水丹霞瀑布景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景区带动全村经济的腾飞。

赤水丹霞瀑布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已成为遵义市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而黎明村紧靠景区,如何更好地借势发展,村“两委”干部至今还在反复研究。

2014年,黎明村村集体贷款200万元,将村里的一条乱石沟打造成了漂流河,并打出“中国丹霞第一漂”的牌子。每到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涌来,仅这一项,便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00万元左右的毛收入。

除此以外,黎明村还承接了部分瀑布景区游客的食宿服务,合作社经营的农家乐、土特产销售和生态农业项目,已经成为村民新的收入来源。“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还带动了10多户农家乐发展。村里的筒筒笋、腊肉等土特产也卖得风生水起。”夏永贵说。

入股村里的漂流项目,52岁的陈万伦每年不仅有近万元的股份分红,还担任了漂流项目的安全员,每月能领到近3000元的工资。“早些年老父亲生病,当年我们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陈万伦说,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了。

像陈万伦这样通过入股村集体产业分红的,黎明村有20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黎明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脱贫致富,还为周边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在赤水丹霞瀑布景区的摆渡车乘坐点,有一家名为“竹叶鱼庄”的饭馆,其挂在墙上的“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示范点”招牌,格外引人注意。

记者细问之下得知,这家饭店是大荣村的集体产业,同样是因为毗邻赤水大瀑布,大荣村也在举全村之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

村民刘美娟在饭店当服务员,每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她告诉记者,饭店的产权归集体,“我们村民在这里赚工资”。

由村集体经营的竹叶鱼庄,主要依托当地优良的生态水资源和竹叶喂养的生态鱼,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和休闲垂钓等服务,项目共包括客房26间、餐饮大厅、村级集体经济农特产品销售厅、楼顶露天下午茶场地、停车场、生态鱼养殖场等。

大荣村也先后荣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荣誉称号,依托景区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得到了实惠。

老区新貌|贵州遵义:弘扬红色文化,推进绿色发展

民宿经济红火发展,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位于赤水河畔的茅台镇,因酿酒文化而闻名。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茅台镇也逐渐成为集酿酒、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茅台镇重点打造茅台酒文化体验园区,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酒厂,了解茅台酒的酿造过程,还可以参与酿酒体验,品味不同年份的茅台酒,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与此同时,茅台镇的民宿业也蓬勃发展,以“茅台文化+民宿体验”为主题的旅游模式受到许多游客的欢迎。

“80后”酒商赵伟容从小在茅台镇长大,目前在茅台镇杨柳湾步行街中心地段经营着一家“亿53°”民宿客栈。

她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当地一些酒商都会经营民宿,这些民宿注重结合当地的酒文化,从设计到服务都突显“茅台”这一元素。有些民宿会为游客提供定制化的茅台酒品鉴服务,让游客在民宿中也能体验到茅台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茅台镇还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茅台镇,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时刻。

茅台镇老街上的民宿经营者王敏是退伍军人,他在每个房间里摆放了关于长征的书籍和革命历史纪念品,游客可以在这间民宿里品茅台酒,听王敏讲述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

“我们这里的民宿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民宿,它更像是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基地。”王敏说。

民宿经济不仅为茅台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就业,参与到民宿运营中,茅台镇的经济结构因此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全景遵义、全域旅游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如今的遵义市,实现了处处是景点、四季皆可游。而纵观10年来遵义市文旅产业,其发展路径也清晰可见。

2014年10月,遵义市委确立了“建设全景遵义,发展全域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成为遵义旅游发展的方向。同年,《遵义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修编,提出要构建“空间全覆盖、四季皆可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随后,全域旅游理念在全市形成共识。

2016年2月,遵义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开启全域旅游发展新征程。市政府印发《遵义市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规划涉及道路交通、景区建设、公共服务、旅游厕所、智慧旅游等方面实施项目千余个。

与此同时,遵义市认真策划、谋求创新,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于2016年底启动精心打造的“醉美遵义·四季主题游”活动,满足不同季节游客的需求,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2019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遵义所辖的赤水市位列其中……

2022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根据这一方案,遵义市与珠海市结为对口合作城市。遵义市又迎来了发展机遇期。

珠海与遵义的对口合作,重点聚焦在文旅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项目上。珠海不仅为遵义的文旅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帮助遵义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同时,珠海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遵义的扶贫项目中,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距离遵义市区60公里的乌江寨景区,已经成为游客来遵义时打卡的热门景区之一。每天晚上8点,篝火舞会都会准时开场,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以及寨子里特色鲜明的独角楼建筑,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原标题:《(引题)贵州遵义市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主题)弘扬红色文化 推进绿色发展》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郭鹏

编辑| 姜玉函

责编| 李雪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