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让我感到安全放松快乐
这里让我感受到了安全、放松和快乐。只有家才能让人有这种感觉。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一直张开双臂欢迎外国人的到来,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同胞来这里,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本报记者吴娜
“到目前为止,我教育生涯的最大成就是获得北京市长城友谊奖,我把这个美好的城市当成第二个家,希望更多爱尔兰学生能来北京、了解中国,我将一直为此努力。”亨利·麦克劳格林是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副教务长,在他36年的教育生涯中,近20年跟中国有关,特别是2007年至今,亨利一直奔波于北京和都柏林之间,致力于推动中爱合作办学,有效促进了两校及两国学生的交流和资源共享。2021年,他荣获北京市第15届长城友谊奖。
亨利是爱尔兰计算机科学学术与应用研究领域的第一批科学家。2007年开始在中国工作,2012年至今,他作为北工大都柏林学院培养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同时进行政策研究,及时调整和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制度。
两年前的疫情打乱了他每年来北京的计划,但他一直没有中断远程在线授课和学术交流。今年7月6日,终于重返校园时,亨利用中文表达了激动的心情:“到家了!已经整整过去936天了!”虽然在北京工作很多年了,但亨利会说的中文有限,他喜欢用“家”“家人”形容北京和这里的人们。谈到为何会有这种感觉时,他双手握拳置于胸前,用无比笃定的口吻说道:“这里让我感受到了安全、放松和快乐。只有家才能让人有这种感觉。”亨利表示,中国是他生活过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北京也让他感觉到安逸舒适。
亨利说他在北京喜欢做两件事情:散步和逛书店。“我喜欢散步,我家附近就有一条20公里左右的人行步道,沿着河边走,仿佛将我从喧嚣的城市拉到大自然中,但走着走着,又看到了摩天大楼,不知不觉又遇到了古建筑……”亨利有时候会忘了自己是个“老外”,喜欢逛自己看不懂的中文书店,他笑着说因为书店里挤满了人,特别是孩子,“我很高兴这是个重视阅读的国家,这与文明程度有关。”
回想2005年,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UCD)校方领导找到他,问他愿不愿到中国,他当时也怀着犹豫不安的心情。“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确定。我对自己说,如果不喜欢,全当一次短期旅行。没想到,中国竟然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并且我很感谢这些积极的影响。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一直张开双臂欢迎外国人的到来,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同胞来这里,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亨利一直积极推动双方学生学习交流,他向记者讲了一名爱尔兰学生的交流故事。2017年,经他推荐,一名UCD的学生来到北工大学习1年,回国找工作时,这名学生同时收到3家公司的工作机会,他最终选择了爱立信。因为这名学生得知爱立信在中国设有分公司,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国工作。这名学生之后,UCD有六七名学生在2018-2019年来到北工大交流学习。“过去,爱尔兰学生留学只会想到去欧美国家,希望在我的职业生涯结束前,在他们心中确认一件事,如果去留学,北京是个好选择。”亨利说。
说到中国大学生的变化,亨利更是乐于分享他的所见所感。“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了,他们很积极地想去国外体验和接受教育,然后把他们学到的东西带回中国。”但是亨利同时发现,由于语言和教学风格的差异,刚出国的学生很容易紧张不安,需要适应很长时间。他希望中国学生能在国内接受并适应英语教学和西方课程体系,他认为这也正是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学生在这里接受到了完整四年制教学课程,他们更自信从容地使用英语学习并理解专业课程,就像在爱尔兰读了大学,这对他们思考是否出国继续深造或工作有很大帮助。”
据了解,都柏林学院已累计培养毕业生1600余人,平均深造率近75%,其中前往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大学的学生比例为63%。“这是初创时期不敢想象的,这条路很漫长也很艰辛,如今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学院了,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学生来这里学习。”亨利颇为骄傲地说,这里也许会成为连接爱尔兰和中国的一条纽带,“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未来会从事各种工作,其中不乏重要的岗位,他们是了解中国也了解爱尔兰的人,会为两国间的合作搭建桥梁,我对此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