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出海 扬帆逐浪——中国海洋大学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纪实

2024-10-09 19:24:52 - 中国教育新闻网

于海水养殖而言,水产种苗就是“芯片”。中国海洋大学“蓝色种业”创新团队先后培育并产业化栉孔扇贝“蓬莱红3号”“蓬莱红4号”、海湾扇贝“海益丰11”等16个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最新数据显示,学校构建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已经累计推广600余万亩,带动海水养殖千亿级产值。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综合性海洋大学,建校百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坚持以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为海洋强国建设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落实“立德树人”,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的献礼之作,学校首创院线电影《逐浪之文圣常》预告片被广为传播。该剧是以我国海浪研究的开创者、物理海洋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生平事迹创作改编,立体呈现了文圣常献身祖国海洋事业的光辉一生,展现了他坚定理想信念、谋海济国、立言济世的教师风范、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变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外融通、文教融铸,在打造人才培养的中国海洋大学模式上探索新路径、开辟新境界,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表示。

学校着力升华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核心地位;着力强化思想引领,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升级教育要素,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流的课程、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实践项目;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不断完善“管理组织-质量标准-监测评估-支持服务”四位一体的质保体系。

学校以海洋为主线,贯通了理、工、农、医、文、经、管、法等各个学科,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为高水平复合型海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学校建成了覆盖全面的涉海本科专业、硕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发挥海洋科技优势,系统推进海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办学百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36万余名优秀之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以中国现代海洋药物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管华诗为代表的16位海洋领域两院院士、40%以上海洋领域国家杰青为代表的一批海洋科技领军人才,以4任国家海洋局局长为代表的海洋管理骨干,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坚持“四个面向”,推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年初,美国气象学会(AMS)公布了2024年度各大奖项及会士评选结果,崂山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荣获AMS海洋科学最高奖——HenryStommel研究奖章,并同时被授予AMS会士。该奖被公认为全球物理海洋学家的最高荣誉,吴立新院士是该奖设立30年来首次获此荣誉的亚洲海洋学家,彰显了中国海洋学家在国际上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及领导力。

“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以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为己任,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为战略科学家做好全方位保障,力争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如是说。

学校着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学校海洋科学专家团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这一国际前沿问题,以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和“东方红2”船等国之重器为载体,研发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地球系统预测预估模型,实现了未来500年以上的气候预估。

学校水产领域专家团队针对水产良种创制、绿色海水养殖和海洋食物生产等方面的“卡脖子”难题,深入推进“蓝色种业”“蓝色粮仓”计划、“21世纪海洋蛋白质计划”,建立国际首个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育平台,构建了国际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动物精准营养数据库和海水鱼精准营养配方体系,研制了一系列海水鱼绿色高效配合饲料,有力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学校生命科学专家团队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辟了新的领域,主持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使我国成为国际海洋纤毛虫研究中心;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扇贝基因组图谱绘制,建立了全球最大、种类最多的基因组综合数据库,使我国成为掌握贝类基因资源最多的国家。

学校在一些关键领域从过去的全球“跟跑者”成为全球“并跑者”,如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海洋功能制品及药物研发等。在另一些关键领域,如海洋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水产种业与深远海养殖技术、海洋空间安全与深海资源开发等,学校已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秉承“以工兴海”,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新区,一座崭新的大学校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已拔地而起,校区一期建设于2022年完成并投入使用,形成工程技术学科群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期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将成为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载体,服务山东省、青岛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载体。

在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西南方向80余公里的地方,就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日照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争取国家对日照港港址展开科学论证,中国海洋大学港口航道专业主要创办人之一的侯国本先生联合相关科学家积极上书建言,为日照港工程获批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的带领下,正秉承“以工兴海”的精神继续奋斗着。

这只是中国海洋大学坚持“立足青岛、扎根齐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开放融合”的众多案例之一。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深度推进“四链融合”,扩大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打造服务社会的中国海洋大学经验。

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头部企业高质量共建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深圳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充分释放学校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学校瞄准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有组织研究,积极发挥“蓝色智库”作用,为海洋强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海洋大学力量”。

原标题:奋楫出海扬帆逐浪——中国海洋大学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纪实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