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报 | 红利风格的交易,拥挤了吗?

2024-01-09 19:30:35 - 市场资讯

读研报 | 红利风格的交易,拥挤了吗?

2024年的第一周,高股息策略和红利资产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热点。

能涨自然是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大家都觉得TA真香,那么一致预期与交易拥挤是否也会接踵而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对应资产的拥挤度究竟如何?

国投证券在报告中将中证红利指数与全A的相对换手率作为描述高股息资产拥挤度的指标。从该指标2020年至今的波动趋势来看,15%-35%是震荡区间,跌破15%则意味着高股息资产达到冰点,超过35%则意味着高股息资产过热。截至1月5日,中证红利-全A相对换手率为30.81%,但距离35%的阈值还有一定距离。

兴业证券的报告中提到,截至2024年1月5日,红利低波、中证红利指数的拥挤度均已升至均值+1倍标准差上方的较高区间,指向红利低波资产短期或面临一定拥挤度压力。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市场对于红利低波资产的持仓仍较低,中期内仍有继续加仓的空间。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三类偏股基金红利低波重仓比例环比回升至2.91%,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即,从短期交易拥挤度的角度来看,低波红利已经开始出现过热迹象。但从基金持仓的角度来看,板块配置比重仍较低且仍处于低配。

民生证券的报告中提到,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例,日均换手率仍然位于2021年6月份以来的低位水平;周度成交额占比在本周有所上行,但也未达到历史极值,处于2021年6月份以来的89%分位数;此外,前期的强势的TMT风格虽然有所下跌,但离前低仍有较大的距离,难言红利风格已经构成了较强的“资金虹吸”效应。可见,交易拥挤度、成交占比过高和对资金的虹吸效应等各项指示“见顶”的交易特征还没有在红利风格上出现。

来自不同报告、不同维度下的数据,勾勒了红利资产的概况——交易视角下的拥挤度确有较大的提高,但还没有出现“资金虹吸”或来自机构层面的超配现象。

读研报 | 红利风格的交易,拥挤了吗?

既然距离见顶还有距离,大家为啥又会犹疑?某种意义上,民生证券报告中的这段话有一定的代表性:市场对红利风格的担忧或许来源于估值体系面临切换时的“不适感”,红利风格与此前广受认可的“赛道”之间的估值差异已经收敛到了历史低位的水平。对投资者而言,一边是估值低位的“核心资产”,一边是估值不断提升但不具备“成长性”的红利资产,此时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但正是因为走到了这样的十字路口,才更要去探究两条路径分别对应了怎样的场景并以此做出选择,纠结于交易特征反而可能错过选择的机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从历史数据来看,无论是美股还是A股,红利策略在长期上都是有效的,但在大多数时间内,红利策略其实不算是投资中的主流策略,因为其超额收益大多出现在熊市之中。而一旦市场的赚钱效应开始涌现,红利策略就会黯然失色。

从这个角度看,相比担心交易层面的拥挤问题,更深层次的焦虑或许来源于害怕顾此失彼。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