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2024-01-09 18:28:32 - 媒体滚动

1月8日,达摩院青橙学者分享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先来了句不太“应景”的话:打开邀请邮件一看,青橙奖是个什么玩意?我们单位还有年轻人得了这个奖?

但因为“青橙”这个名字,邵峰最终决定来现场。Greenorange,“现在还是绿的”。这勾起了邵峰20年前的回忆:因为资历尚浅,当年的他没能立刻拿到正式offer。

青橙,橙黄收获前,正在孕育的果实。恰如青橙奖所关注的这批青年学者:他们已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崭露头角,也朝气蓬勃,探寻更多可能。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01

属于青年学者的奖

每年评选,在全国范围挖掘有潜力取得突破性成就、有望成为中国科研中坚力量的新星,支持他们勇攀科学高峰。这是青橙奖的第六年。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青橙奖第一次把舞台搬进了校园。台上,是闪耀的科研新星,台下,是好奇心。

未来,能不能直接用贴合手臂上的电子皮肤实现扫码支付、健康监测?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张智涛,正在推动新型柔性可穿戴电子发光材料在生物电子器件和医疗领域的应用。

台下,一位小学生举手提问,“如果把皮肤变成显示器,那我们要不要随身带充电宝?”

科研离生活从不遥远,也与每个人和时代的命运紧紧相连,这是青橙奖的第一层意义:可能性。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不受传统学科束缚,用交叉研究推动创新,回应重大社会问题,这是青橙学者们的共同特质。

比如,结合中国天眼FAST与智能计算,之江实验室研究员冯毅观测到了持续活跃的快速射电暴。

这是动态宇宙领域最大的谜团,目前尚没有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它能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释放出比太阳一年还更多的能量。

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筛选候选体(疑似信号)的数量减少了数千倍,算法也较传统模式提升10倍以上。冯毅接收到了宇宙的信号,也抓住了研究的引线。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持续关注和支持青年科学家,携手一起用数据科学的方法推动解决科学、产业和社会问题,这是青橙奖设立的初衷。

从数据研究切入海洋和气候变化领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学博士成里京说,中国科学家要学会“吵架”。

“吵架”,其实是基于科学的讨论,有时候是往复的邮件,有时候是面对面的辩论。

2017-2019年,成里京参与一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有关海洋和冰冻圈的报告,这是科学界最主要的科学性报告之一,为全球政策制定者、各政府提供科学依据。

最终,中国研究的全球尺度的气候变化数据,第一次被写入了相关报告之中。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需要科研工作者在国际议题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也需要更多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置顶作为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为紧迫。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西湖大学工学院研究员王睿,主要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将其转化效率提升至26%左右,目标今年突破27%,三至五年提升至29%左右。

相较当下主流的硅太阳电池,钙钛矿这类2009年才被发现的人工合成半导体材料,光电特性更优,制备成本更低,还能跟硅的现有产品做叠加。

“对于钙钛矿的研究,我国非常有优势,初创企业也是全世界最多的。”王睿透露,在传统光伏领域已经跟三家公司在合作,产品应用希望最先瞄准能源领域。

青橙奖将聚光灯打开,让各行各业的青年科研者被看到。

02

从“被看到”到创造连接

作为业内最早为发掘中国青年学者而设立的公益性学术评选,自2018年创立以来,青橙奖已累计向2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69人授奖。去年起,青橙奖又设立子奖项最具潜力奖,鼓励在科研成就上瞩目的潜力选手。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孝钿,从浩瀚星空中“找出距离感最好的星星”,把这些宇宙中的“蜡烛”变为量天尺,描绘出首张银河系恒星盘三维全貌图,刷新传统认知:银河系并非是一个圆盘,而有点像一块薯片。

2023年,陈孝钿又找到了一种新的宇宙“蜡烛”:利用双周期天琴座RR型变星,上百个星系或矮星系的高精度测距成为可能。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这个从小对星空着迷的青年学者,也曾收到“灵魂拷问”:你的研究方向,对科学有什么帮助?

对此,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说:基础学科决定了应用科学的广度和深度,也提供世界观、文明的哲学基础。

持续追踪六年,青橙奖已经看到一些变化——

历届青橙学者们多数坚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7项国家科技奖,并有5位成为所在高校的学院正/副院长,承担起更大的科研责任。

“国产学者”占比连年累增,今年有近五成的“青橙学者”在国内完成博士研究,本土培养的年轻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正崭露头角。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所在。

另一方面,科研攀登路上,寂寞有时,不甘有时,灰心有时。曙光出现前,只有一个解法:坚持。青橙奖更大的价值,正在于“扶上马,送一程”。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今年元旦,浙大青年学者杨宗银一不小心上了知乎热搜,他分享的科研经历,点赞已超过3.3万次。

“早上打满鸡血,晚上一只泄气皮球,这种循环,在座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杨宗银说,进入新领域、进入无人区,要离目标更近,只能不断试错。回头看,这些试错经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习惯,也让自己明白怎么改进、怎么进步。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比起锦上添花,这个属于青年学者的奖项更希望雪中送炭,携手用科学数据的方法推动解决科学、产业和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树锋表示,青橙奖让其回想起三四十年前,初次获得奖项认可时的激动场景,“我们要承认,我们也需要被激励。青橙奖对于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不过,相比“被看到”,得到荣誉后,怎么走出荣誉,或许是更重要的课题。

“比起走出挫折,更难的是走出荣誉。”邵峰说,期待获奖的青橙学者能够正确对待每一项荣誉,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从青橙(GreenOrange)变成金橙(GoldenOrange)。

今年青橙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构建连接。

是个人命运和科研使命的连接。

大部分获奖者都把家属带到了现场。有老父亲激动感慨,“我儿拿到了青橙大奖”,也有女儿脆生生地说,“爸爸测量的,是星星和我们的距离”。

也是过去和现在、现在和未来的连接。

院士问:这是什么奖?

在被问及100万元奖金怎么用时,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晓东说,希望去一些偏远地区培养一批科技人才,让他们来到实验室,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科技,“他们之中,有些学生可能很聪明或者很有能力,但不一定能接触到资源。”

种下更多种子,也会盛开更多的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