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上游侠”到“诗家天子” 《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王昌龄篇即将播出!
转自:文旅之声
他,是盛唐边塞诗的奠基者,将唐代七绝推向了诗坛巅峰;他,著有诗学理论著作《诗格》,被誉为“诗家天子”,更以“七绝圣手”之名响彻文坛——他,就是王昌龄。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第三期将于今晚八点档正式播出,主持人撒贝宁携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静,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玉平组成探访团,再次“跨越”千年时光,走进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游侠人生。
实地取景再现关山戎马
“穿越”千年寻踪大唐诗魂
大漠孤烟、金戈铁马、羌笛驼铃……为了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塞外”的苍茫与壮美,本期《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探访团特地前往宁夏中卫,置身于漫天黄沙之中,亲身体验千百年前那关山戎马的恢弘景象。节目将特别呈现两封源自1300多年前的珍贵家书,它们“穿越”千年悠悠岁月,与我们展开“时空对话”。信中虽只有寥寥数语,却细腻勾勒出季节的流转更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远方家人的深深牵挂与不舍,同时也深刻映照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千古名句中所蕴含的浓厚家国情怀。
从“耕读少年”到“塞外游侠”,再到“诗家天子”,王昌龄的一生充满坎坷。本期节目精心选取王昌龄“家中耕读”“边塞游历”“左迁龙标”这三个关键的人生节点,通过细致梳理其人生脉络,深入解读其传世名篇,为观众全方位展现出王昌龄积极进取、矢志不渝、坚守气节的跌宕人生。
循着王昌龄的脚步,探访团“穿越”至千年前的萧关(今宁夏固原),这个边塞诗中屡被提及的地名,不仅是抵御外敌的天然屏障,也是文化交融、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步入萧关古城,探访团不时可见高鼻深目、浓须满面的胡商与贡使穿梭其间,街道两侧则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塞外特产。探访团一路探寻,希望能找到王昌龄所在的军营。不料,他们的异常举动却引起了边塞居民的警觉,居民们迅速向当地驻军通报了这群不速之客的到来。由于探访团在打听军营的具体位置,又无法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过所”,他们被驻军怀疑为敌方的细作,遭遇了一系列严密盘查。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探访团将如何巧妙化解危机?他们能否顺利找到王昌龄的踪迹?让我们在节目中寻找答案。
“塞上游侠”王昌龄
挥诗为剑赴边关
边塞诗,作为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唐的恢宏气象。从骆宾王“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报国决心,到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之景,再到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凌云壮志,大唐诗人的铁血豪情跃然纸上。被誉为“西陵侠少年”的王昌龄,自耕读之年便立下宏愿,誓为天下百姓带来安宁与福祉。在母亲的鼓励下,他怀揣着满腔热忱与憧憬,“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毅然踏上了离家远游的征途。王昌龄一路北上,沿途目睹了边塞百姓因战乱而饱受的苦难,也见证了戍边将士的英勇。战事的紧张与胶着,激发了他心中的豪情与责任感,使他毅然决定投身塞外军营,以“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的壮志,为国家的安宁贡献力量。
王昌龄以“游侠”身份随军,与将士们同吃同睡、共历生死,亲身体验着边塞军旅的点点滴滴。随着对边塞生活与战争的深入了解,他的视角与情感也在不断转变。他的边塞诗,犹如盛唐时期戍边生活的“生动纪录片”:篝火映营帐、军旗伴明月、金甲配枪矛,一字一句,引人入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借时空交错揭示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辛,以及难卜生死的残酷现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黄沙侵蚀金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边疆战事的残酷激烈,与将士们誓死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黄沙漫漫,明月寂寥,唯以声声羌笛反衬出将士们对故乡与亲人的深切思念,情感深沉而哀婉;“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是他以悲悯之心哀悼牺牲的同袍,流露出对逝去生命的深切惋惜;“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则从一位妻子的视角,细腻抒发了对远征丈夫的无限思念与幽怨,那份酸涩难言的情感,令人动容,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冰心玉壶质洁气高
“诗家天子”誉满天下
历经数载烽火,边塞终得安宁,王昌龄择机重返中原,寄望科举仕途以实现鸿鹄之志。然而仕途多舛,王昌龄在进士及第之后,屡屡不得志,十余年光景困守九品官职,更一度遭到贬谪。“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自长安至汜水,再至江宁,乃至年逾半百被远谪龙标,仕途几经受挫。但王昌龄始终矢志不渝,坚守心志,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正是他历经沧桑仍保纯真本性的写照,让人忆起当年那个豪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青年。王昌龄的扮演者郝平,也将在节目中凭借对角色的深刻体悟与精湛演技,将王昌龄贬谪前夕与亲友依依惜别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塑造出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风骨卓然与高洁形象。
位于现今湖南怀化的龙标,于古时而言,远离中原,堪称蛮荒之地,是多民族共融聚居的地区。对于左迁至此的王昌龄来说,这里却是他人生新篇章的开启。担任县尉期间,他勤勉政务,深爱百姓,不仅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普及,还开设了诗学公开课,把唐诗普及到乡野,著成《诗格》一书,为唐诗的繁荣发展与广泛流传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在龙标任上深悟的天下大同理念,跨越千百年后,于他曾驰骋的塞外再现辉煌。受探访团之邀,王昌龄“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后的宁夏中卫。眼前景象,已非昔日的“风尘日色昏”“处处黄芦草”,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绿洲与绚烂的花海、辽阔的光伏新能源基地,以及各民族和谐共融的盛世太平。
出身贫寒却奋发进取,闯塞外、考科举,王昌龄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境遇;屡遭贬谪却冰心玉壶,授诗学、著《诗格》,虽未曾仕途得志,却心怀家国、赤诚至善。今晚八点档,锁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继续步入《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与“诗家天子”王昌龄一起来到塞外,领略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雄浑与壮美。
来源:央视一套
编辑:赵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