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中药外敷法治疗脑卒中后软瘫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均遗留部分功能障碍,尤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肢体功能康复尤为重要。本期健康大讲堂邀请到了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李彤中,为大家分享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康复治疗的知识。
A
脑卒中后软瘫的原因
脑卒中后早期大多患者肌体肌张力低下或消失,其原因是低位中枢“休克”,下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即受损的神经细胞由于水肿或传导通路损伤等病理变化,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肌肉松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产生软瘫这一病理时期,因此常把这一时期称作软瘫期。康复治疗应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或抗阻运动,通过中枢性刺激促进产生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来诱发或调动患侧肌肉的收缩反应从而提高肌张力。
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肢体痿软而不用,活动能力明显降低甚至丧失,肌肉松弛或萎缩,属中医学“痿病”等范畴,根据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理论,阳明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也是五脏六腑之海,脏器虚损,经脉失养,则肢体软弱无力,脾胃为气血之源泉,气血可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故中医学认为痿证的发生、发展与气血功能密切相关,因而治疗应以补益气血为基本原则。
B
中医精华补气名方
在中医悠久的历史中,有两个补气名方:第一是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杲《脾胃论》,具有
补中益气之效,为治疗中气下陷、脾胃虚弱的经典方,在中医现代临床中广泛用于重症肌无力、内脏下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风及病后体虚等病症的治疗。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燥湿利水、补气健脾,党参健脾益肺、补中益气,陈皮行气宽中、健脾和胃,当归调经止痛、补血活血,柴胡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升麻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之效,能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有助于临床症状改善。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具有强筋健骨、抗疲劳的作用;党参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白术可促进胃肠道运动,并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第二是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用于治疗中风的代表方,由黄芪、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川芎组成,有益气活血、补气通络的良好效果,汤中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可健脾补气、通气行血、通畅经脉,为君药;当归味甘辛性温,归心肝脾经,可强力活血,为臣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桃仁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经,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均可活血化瘀、痛经活络,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可补气活血,通络逐瘀。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补阳还五中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脑部病灶周围缺血状态,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黏度,预防血栓;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溶解,改善脑血肿,恢复脑细胞功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提高自由基清除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修复神经系统。
C
取之古方中药外敷
两个补气名方都是内服的,但在治疗软瘫的过程中,我们创新性地把它们拿来涂抹外用,理论依据是另一位清代著名医家吴师机,用毕生心血创出一套完整的内病外治医学体系,被称为外治之宗,其所著《理瀹骈文》一书理法方药齐备,是中医外治法完善之标志。“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法作用途径与内治法不同,药物通过“切于皮肤,彻于肉
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的方式,透过皮肤黏膜屏障进入外周血液以及人体组织液循环系统,进一步转运到患病部位发挥治疗作用,这种方式使得外治法在运用当中能够发挥出一些独特的优势。外治法能够“见病则治,不走迂途,中病即止,亦无贻患”,绕过人体内的种种窒碍,直达病所,作用迅速,捷于服药;而内服药物必须先进入脾胃,然后由胃分布。由于外治“导达非由脾胃,既无伤水谷之精;功伐不连脏腑,亦免迫阴阳之变”,不会像内服用药那般直达脏腑,药物本身的偏性也不易影响到脾胃的功能。
我们在临床中,以这两个古方为基本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以中药颗粒剂调成稠糊状,外用涂抹于软瘫患肢的手足三阳经皮部,起到补气血、通经络、除痿躄、升肌力的临床效果,此治疗方法是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独创方法,在临床中结合针刺和电刺激及悬吊下运动康复手法治疗运用5年以来获得良好效果,我们正在总结临床数据以期科研推广。
李彤中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邯郸市康复医学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医学研究生。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社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出生于中医世家,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经典古方的临床应用研究,突出中医特色,将多年精微心得用于现代疾病的临床治疗,如冠心病、心律失常、肺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近年来深入研究传统针灸、中药游走罐及中医中药的敷贴疗法和中医养生,对于脑中风偏瘫后意识水平低下、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等康复医学科临床疑难病症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并获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