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减碳路径,这场大咖云集的论坛干货满满

2022-12-09 21:59:12 - 第一财经

两年多来,双碳战略受到了高度关注。

8日举行的2022年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以“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为主题,以公关视角推动“双碳”由专业走向公众,以综合平台推动“双碳”向交叉整合发展,以开放心态推动“双碳”战略的全球思维。本次论坛从政策解读、经济分析、技术创新、指数比较、案例分析、路径探索、城市赋能等不同角度,对“双碳”战略与绿色发展进行了多维度思考,同时,深入探讨城市公共治理、城市与乡村发展、城市战略行动、能源转型、产业路径等议题。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沙海林在论坛上表示,两年多来,“双碳”战略无论是理论研究、科技创新,还是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无论是路径研讨、指标评价,还是产业调整、结构变革,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下一步,要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支持、参与到“双碳”战略中来,打破部门、学科、研应分割的局面,由专业到公众,由专门到综合,发挥好公关组织传播推广、平台整合的有效角色作用。

气候变化已成全球性挑战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论坛上表示,气候变化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全球性挑战。他表示,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浓度是过去200万年最高,海平面上升为过去3000年最快,北极海冰为过去1000年最小,冰川退缩为过去2000年最严重。如果不采取有力度的减排行动,全球将于2021~2040年超过1.5℃,2041~2060年超过2℃,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升很有可能达到4℃甚至更高。

此外,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1991~2020年,中国年均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多亿元,死亡人数近3000人。如果温升达到3℃、4℃,中国周边海平面可能上升1米,中国40%以上的人口和50%以上的GDP集中在沿海地区,将遭受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

解振华表示,气候变化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就气候谈气候、就环境谈环境,而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粮食、安全、健康等各领域协同发展,根本出路是转变过去传统的、粗放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和创新,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面对现实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也表示,“从第一、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看,化石能源,包括煤、油、气的发现和利用,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两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在得到大繁荣、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对“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目标,我们正面临一次新的能源转型。”

黄震说:“未来,我们要走向新能源为主体的零碳时代,由此引领人类进入到生态文明的时代,这是我们目前能源转型的主要方向。而碳中和重新定义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方式。”

新能源“唱主角”,中国有底气

据解振华介绍,截至2021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为16.6%,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45%以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达到或超过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三分之一,全球50%以上的风电、85%以上光伏设备组件来自中国,为大幅度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做出了贡献。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1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

“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应该讲,我们国家还是很有底气的。”黄震表示。

不过,谈到具体如何实现能源转型,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清洁能源由配角成为主角,才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他表示,中国能源和经济转型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积极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

刘世锦将减碳类型分为衰退型减碳、增效型减碳和创新型减碳三类。其中,创新型减碳是整个绿色转型的核心,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靠绿色技术的驱动,要大规模系统性的换技术,实现绿色技术的替代。

碳市场,“双碳”目标重要的政策工具

谈到如何支持创新型减碳发展,刘世锦建言,需要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创新型“碳替减”(指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市场。这个市场包括绿电等绿色能源产品,也包括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能够产生碳替减的产品,如绿氢炼钢等,还可包括森林碳汇和其它负碳技术产品等。

刘世锦表示,第二个支柱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增量优先的关键是扩大对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而这一点又直接取决于减排责任体系的有效性;第三个支柱是加快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

此外,黄震认为市场支撑对能源转型发展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他表示,由能源转型,将催生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再电气化,可再生燃料、储能、碳捕集和利用、节能改造等诸多领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巨大资金投入需求,亟需一个能提供大规模、低成本、长期资金支持的金融市场,气候投融资、ESG投资将蓬勃发展。

黄震表示,这其中,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要通过碳市场、碳配额,不断提高化石能源环境成本,让排碳成本越来越高,减碳的收益越来越大,绿色溢价越来越小,助力绿色转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