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天仪33”双星升空 天仪研究院已成功将30颗卫星送入太空

2023-12-09 16:32:00 - 长沙晚报

转自:掌上长沙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李广军通讯员陈红微)12月9日,由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鸿鹄卫星与天仪33卫星使用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入轨后,卫星工作正常,状态良好,后续将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验证。本次双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天仪进一步夯实了50kg级卫星平台的研制能力,也意味着天仪科研卫星业务正在稳步提升。

“在过去7年时间里,有超100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项目利用天仪小卫星在轨展开。”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峰告诉记者,此次发射是2015年天仪研究院在长沙成立以来的第18次发射任务。至此,天仪已成功将30颗卫星送入太空。

“鸿鹄”“天仪33”双星升空 天仪研究院已成功将30颗卫星送入太空

双星发射升空实现多个“首次”

记者了解到,鸿鹄卫星是一颗由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50kg级空间科学试验卫星。该星主要搭载了由上海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综合电子载荷、氙气霍尔推进载荷、氪气霍尔推进载荷,将完成霍尔推进轨控功能及性能验证、综合电子载荷器件及开关机寿命验证等任务。此次搭载,将是我国首次利用氙气、氪气永磁电推进系统实现累计百公里级轨控试验,同时还计划完成霍尔电推进系统近3000小时的在轨点火试验和10000次开关机寿命验证。卫星上还搭载了由星呈慧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星呈Ⅱ号”氩气型离子推进器,本次飞行为该型推进器的第二次在轨验证,主要进行电推测控,点火、工作与关机流程,以及长时间工作条件下的温度测控等在轨试验,将为后续产品研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鸿鹄”“天仪33”双星升空 天仪研究院已成功将30颗卫星送入太空

同时发射升空的天仪33卫星也是一颗50kg级空间科学试验卫星,由天仪研究院与湖南科技大学联合研制。该卫星搭载遥感相机模组以及多项新技术载荷,并首次采用多项天仪自主研发平台技术,能够为载荷的常态化在轨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温控、热防护和能源保障条件。尤其该星采用新研热控技术,用于实现卫星在太空受限空间下的精确温控,能够为高温度敏感性科研载荷提供可靠的环境保障。另外,天仪33卫星的多层还应用了高性能复合材料,进一步提升了卫星的防辐射能力。在供电方面,天仪33卫星首次采用了基于天仪自主研发的高功耗长时段供电技术,使卫星能够支持大电流载荷常态化开机,满足了载荷不间断在轨试验的需求。

天仪33卫星上还搭载了北京邮电大学以开源的实时双内核操作系统RROS为底层架构,基于Rust语言自主研发的科研载荷,这是全球首款由Rust编写的双内核操作系统在卫星场景正式应用。

提供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服务

“目前天仪拥有多个定制化科研卫星平台,可以实现10kg至500kg级别的搭载能力。天仪希望通过软、硬件的不断迭代,提升卫星的性能和服务品质,将企业建设成为全球研发能力的排头兵,为家乡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青春之力。”杨峰表示。

2015年,杨峰从北京回到长沙,创立了天仪研究院。这是中国首批商业航天公司之一,于2016年研制发射我国第一颗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卫星“潇湘一号”,2020年研制发射我国第一颗商业SAR遥感卫星“海丝一号”。加上12月9日的发射,已完成18次太空任务,发射30颗卫星,发射卫星数量及卫星在轨运行时间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均排名前列。天仪研究院通过自主掌握卫星平台研制及批产能力、卫星星座运营能力、数据应用服务能力,已经实现了兼具“造卫星”、“管卫星”和“用卫星”的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服务。

天仪研究院落地长沙以来,已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卫星研发场地,建成的“卫星工厂”可实现年产能50颗立方星和年产能10颗五百公斤级平板卫星。目前天仪卫星工厂有近十颗卫星正在同步研制,预计明年内完成发射部署。

据了解,天仪正在规划建设120颗卫星星座,星座建成后,可实现南北纬60°之间任意位置平均每11分钟提供一幅优于1m分辨率的SAR遥感影像,全球重要目标最大重访周期优于30分钟。未来,天仪将通过持续创新、技术进步与国际合作,为全球提供卓越的SAR卫星数据一体化服务,助力全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科创型企业的创新性技术需要广泛的应用场景实践迭代,才能实现技术落地和应用推广,尤其是服务于政府职能的示范应用场景,例如卫星遥感应用场景。”杨峰表示,为推动高新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应用,希望加大政企合作力度,针对新兴行业积极引导开放示范应用场景,促进新兴行业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