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社评|用心听民声,以情察民意,解难暖民心
接诉即办是“连心桥”,一头连着市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头连着各级干部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老百姓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无论是接诉即办改革本身,还是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立法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接诉即办不是简单的诉求办理,是带着感情的群众工作,办好‘千家万户的事’,要靠主动出击。”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北京团的人大代表围绕以群众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经验”如何深化推广献计献策,表达对“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重要论断的高度认同。
超大城市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面临着平衡安全、有序、高效的艰巨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历了世界城市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多不容忽视的治理难题。如政府部门横向协作意识不强,导致“五指分散不成拳”;基层力量不足,导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执法衔接不紧,造成“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干部担当作为不够,造成“群众家门口的事没人管”,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首都城市基层治理,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宜居生活的期待。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开始了围绕以群众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系统性变革。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再到实施《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鲜活的治理经验升级为制度规范,以法治的力量护航接诉即办改革继续攻坚向前。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经验,不仅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破解难题的经验启示,也为推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凝聚经济社会发展中攻坚克难的合力提炼了可贵的规律性认识。
用心听民声,以情察民意,解难暖民心,既是接诉即办改革的动力所在,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超大城市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中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接诉即办改革的可贵在于处理好了“大”与“小”的关系。据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介绍,四年多来,丰台区共受理群众诉求180余万件,房产证办理难、电动车充电难、预付费退费难、幼儿园入园难、老旧小区改造难等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接诉即办改革的可贵在于处理好了“上”与“下”的关系。超大城市治理也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好,无不涉及千家万户、千头万绪。接诉即办改革通过一条热线,将政府职能部门、街乡镇、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和市民“上下”贯通,通过将政绩考核的“表决器”交给群众,实现以“下”评“上”,通过议事会、恳谈会听民声汇民意集民智,凝聚以“下”助“上”的共识,真正让超大城市治理的顶层设计内化为市民踊跃参与的行动,让民生难题的及时解决转化为超大城市治理的显著成效。
接诉即办改革的可贵在于处理好了“点”与“面”的关系。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接诉即办改革从北京一个镇治理金矿盗采的一个“点”上出发,推动改革从最初的综合执法概念升级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再提升到党建引领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这项改革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接诉即办是“连心桥”,一头连着市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头连着各级干部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期待这样的“连心桥”再多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雪中送炭”的温暖和“雨中打伞”的贴心。
文/本报评论员栗玉晨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