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10.8%,长期规范管理可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
转自:新民晚报
今年的3月9日是第18个世界肾脏日,我国作为慢性肾脏病大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8%,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红院士指出:“慢性肾脏病是一种顽固、隐匿的疾病,公众的重视度远远不够,知晓率仅为12.5%,同时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慢性肾脏病的认知也有待提升,双重因素使得不少患者过早地进入终末期肾病的阶段。尽早识别和干预,以及科学诊治和管理慢性肾脏病是助力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的核心,也是提升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和品质,拥有多彩人生的关键所在。”
“多彩人生”既是众多慢性肾脏病患者内心的强烈诉求,也是临床医生竭力改善和突破慢性肾脏病诊疗现状的一个长期目标,更是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蓝图之一。如何助力“多彩人生”的实现,刘志红院士表示可从早期筛查、长期规范管理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改善生活方式三大方面着手。
“许多慢性肾脏病患者都是因为其他疾病前去就医检查时才发现了肾脏的问题,甚至有些患者一经发现,就已是终末期肾病,只能依靠透析、药物治疗来维持生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给患者个人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刘志红院士说,建议成人每年体检时检测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清肌酐,同时建议学生每年的入学体检也应纳入尿常规检查。
特别对于慢性肾脏病的高风险人群而言,早期的筛查显得更为重要,如有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高龄(>65岁)、肥胖,及罹患可能继发慢性肾脏病、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肾损害的药物、有急性肾损伤病史等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也使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已出现肾损伤,这也给慢性肾脏病的长期规范化诊疗带来了更大挑战。
当前,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原则是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减少心肾事件。尽早识别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对帮助延缓疾病进展、保护肾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刘志红院士表示:“慢性肾脏病1-2期是最佳治疗时机,随着慢性肾脏病创新治疗手段的面世和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患者拥有了更多治疗选择,也降低了长期治疗的负担。”
同时,由于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复杂,患者常合并有肾性贫血、高钾血症、钙磷代谢紊乱、糖尿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其中,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会加速慢性肾脏病的疾病进展,也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纠正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刘志红院士指出:“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一旦发现肾性贫血,需尽早治疗并将血红蛋白(Hb)控制在11g/dL至13g/dL之间。临床上常规纠正贫血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红细胞生成刺激剂、铁剂,以及近年逐渐成为临床治疗肾性贫血新一线用药的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等。此外,高钾血症也是慢性肾脏病另一大常见的安全隐患,血清钾浓度超过5.0mmol/L即为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脏电传导改变、心律失常和猝死。且高钾血症容易反复发作,患者需要将它作为慢性病,长期管理血钾水平。”
除早期发现、治疗长期达标外,对于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患者而言,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善同样十分重要。应规律作息,避免疲劳,避免情绪紧张等;在营养摄入方面,对于慢性肾脏病1-4期患者而言,总体上应控制蛋白摄入,以低钠、低钾、低磷、低盐饮食为主,对于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而言,由于此时大多数患者开始透析治疗,除低钠、低钾、低磷、低盐饮食外,还要尤其重视液体量的摄入,不喝浓茶和咖啡等。
新民晚报记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