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只猛增至几万只,天行长臂猿却仍身处险境

2024-03-09 15:36: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2017年,中国科学家确认,在云南高黎贡山生活着一种过去不为人所知的长臂猿,并将其命名为天行长臂猿(Hoolocktianxing)。此后,天行长臂猿备受关注。它不仅是目前唯一一种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类人猿,而且种群稀少,当时确认的种群规模只有150~200只,只能确认在云南高黎贡山南段有分布。天行长臂猿因此被列为“濒危”等级,且常被解读为中国特有物种。但就在2月14日,天行长臂猿迎来了好消息。研究者在缅甸发现了44个天行长臂猿种群——它们过去都被认为是东白眉长臂猿,预估种群规模可能达到数万只。

从200只猛增至几万只,天行长臂猿却仍身处险境

高黎贡山的天行长臂猿|qin_huang/inaturalist.org

只不过,种群数量骤增,恐怕却无法改变天行长臂猿的濒危状态。

新的天行长臂猿从哪里来?

其实,对于研究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在确认为独立物种之前,天行长臂猿一直被误认为白眉长臂猿(H.leuconedys)。研究者花了10年时间,对比它们在形态与遗传上的差异,确认高黎贡山的长臂猿在49万年前已与东白眉长臂猿分化,因此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但研究者们当时已经隐约意识到,这一新物种的核心栖息地可能并非高黎贡山,而是高黎贡山之南的缅甸东部。

从200只猛增至几万只,天行长臂猿却仍身处险境

典型的东白眉长臂猿(C,G)和天行长臂猿(D,H)的面部特征对比。上排为雄性个体,下排为雌性个体|参考文献[1]

这种预感来自于河流地理与长臂猿物种分布之间的微妙关系。宽阔河流阻隔了长臂猿的移动,为两岸长臂猿种群的独自演化创造了条件。此前的长臂猿物种划分中,是否有大河分割一直是重要的线索。譬如在1956年前,白眉长臂猿通常被视为同一个物种,但随后的证据表明,钦敦江及下游的伊洛瓦底江东西两侧的长臂猿应当划分为西白眉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2个物种;与之类似,东、西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也是沿着红河分隔的。天行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之间,也有一条大河——独龙江(缅甸境内称梅开河)。独龙江位于高黎贡山的西侧,向南汇入伊洛瓦底江并最终入海。此江水势陡急,几乎不能通行舟船,2011年前,两岸居民往来甚至需要依赖跨江溜索,两岸的长臂猿也因此被分隔开。

2017年的天行长臂猿论文中的配图。红色小点为西白眉长臂猿,绿色小点为东白眉长臂猿,紫色和蓝色小点为2017年研究时在高黎贡山记录到的长臂猿鸣叫和照片记录,即天行长臂猿的记录。橙色与黄色板块之间的NmaiHkaR.即为独龙江,下方IrrawadyR.是伊洛瓦底江;橙色与白色板块之间的SalweenR.为萨尔温江。当时,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河流是分隔并形成长臂猿新种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将梅开河-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之间区域(橙色)和东白眉长臂猿分布区域(黄色)做了区分|参考文献[1]

天行长臂猿栖息地的东侧则有怒江(缅甸境内称为萨尔温江)作为屏障。由此,西侧有梅开河-伊洛瓦底江,东侧有萨尔温江,中间便被隔出一块孤立的地理板块,高黎贡山正位于这片狭长区域的北部。然而,这片区域的南北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地理障碍,气候和植被环境也十分接近——如果北侧的高黎贡山一带可以独立演化出天行长臂猿,南部的缅甸很可能也生活着这种长臂猿。

2010~2013年,天行长臂猿还未被确定为独立物种之时,曾有学者对缅甸的东白眉长臂猿种群进行过一次有限的调查。根据当时的估测,落在梅开河-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掸邦森林和克耶-克伦雨林都有长臂猿,数量分别约为5万只和1.6万只。这两片森林和我国高黎贡山区域直接相连,如果“河流分割导致长臂猿分化”的逻辑成立,那么这6万多只长臂猿就很可能也是天行长臂猿。

克钦邦、掸邦、克耶邦、克伦邦都有部分落在梅开河-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之间

与此相符的是,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具长臂猿标本在形态上和天行长臂猿十分接近,而这只长臂猿正是1913年从缅甸的掸邦采集的。

怎么确认缅甸境内的是天行长臂猿?

严谨的科学结论还需要严密的证据,但在缅甸境内搜寻证据却并不容易。近几年,缅甸国内局势持续动荡,多次爆发武装冲突,这让跨越行政边界的长期野生动物调查难以开展,这也是之前长臂猿种群调查只能在有限区域内展开、再结合环境因素进行估算的原因。新冠大流行的3年里,缅甸进一步收紧了人员流动限制,让野外作业更加困难。

从200只猛增至几万只,天行长臂猿却仍身处险境

正在掸邦北部山区行进的民族地区武装士兵|myanmar-now.org

2021年,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团队牵头,缅甸当地非政府组织参与成立了“缅甸天行长臂猿保护委员会”,在得到伐木企业和观鸟向导的支持后,终于启动了缅甸境内的天行长臂猿搜寻。

在梅开河-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掸邦和克钦邦,他们确定了9片森林区块,收集长臂猿的标志性啼叫,从而确定长臂猿活动的具体区域;同时采集长臂猿的餐余垃圾——通常是咀嚼后的植物叶片和水果残渣,采样唾液中残留的DNA,分析长臂猿的遗传信息。他们还尝试直接拍摄长臂猿的清晰影像,也向当地猎人收集毛皮标本进行比对,并对当地居民、尤其是参与过长臂猿狩猎的猎人进行问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猎户可以区分出本地长臂猿和东白眉长臂猿的外观差别,比如本地长臂猿的眉间距很大,眼睛、下巴和生殖器周围几乎没有白色毛发,这恰好是天行长臂猿区别于东白眉长臂猿的典型特征。照片和DNA比对也确认了这个事实:在缅甸的梅开河-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确实生活着天行长臂猿。

从200只猛增至几万只,天行长臂猿却仍身处险境

缅甸地区生活的天行长臂猿(每行右1、右2)和中国境内的天行长臂猿(每行右3)、东白眉长臂猿(每行左3)、西白眉长臂猿(每行左1)、西白眉长臂猿米什米亚种(每行左2)外观对比|参考文献[2]

通过DNA比对,研究者在克钦邦的6个森林区块发现了23个不同的长臂猿群,在掸邦南部的3个森林区块发现了21个长臂猿群。缅甸南部的克耶邦、克伦邦局势紧张,无法在当地开展调查,但掸邦的调查区域已经十分接近克耶-克伦雨林的长臂猿分布区域,暗示着生活在这两个邦的长臂猿很可能也是天行长臂猿。根据调查中实际发现的天行长臂猿种群密度估算,在缅甸梅开河-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之间31703平方公里的适宜生境中,可能生活着数万只之多的天行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可以脱离险境了?

此次在缅甸的新发现,虽然极大拓展了天行长臂猿的分布区域和种群规模,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天行长臂猿可以就此脱离濒危的险境——缅甸国内复杂的现状,让它们的保护形势难言乐观。一方面,缅甸的天行长臂猿种群数量仍需进一步核实。目前对于这片区域的长臂猿种群预估,都是基于10年前的有限调查,6万只的数据本身可能就不够准确。这样的事例在缅甸曾多次出现,上世纪80年代,缅甸官方估算的全国野生虎数量有3000头之多,但在几年后的一次国际联合考察中,缅甸4个保护区内仅找到不足15头野生虎,数据误差之大令人咂舌。即便当时的种群预估准确,但10年之后的数据是否有变动也还未可知。近年来,缅甸境内的环境变化日益激烈,尤其是和长臂猿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健康程度正在持续恶化。颇为讽刺的是,协助完成这次研究的伐木企业,几乎在整个区域内进行大象伐木作业。近十几年的数据显示,缅甸境内的森林覆盖面积正在以每年0.94%的速度萎缩,对长臂猿这样高度依赖连片森林树冠层的生物来说,这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生存挑战。

从200只猛增至几万只,天行长臂猿却仍身处险境

缅甸的大象伐木业|AdamDean/TheNewYorkTimes

缅甸动荡的国内政治局势也让保护工作难以开展。本次研究发现,95%的天行长臂猿潜在分布区域都不在缅甸官方设立的保护区管辖范围。增设新保护区的是一种有效地保护方式,但这在长期对立和冲突的地区却很难实现,民生恶化和武器管理失控更给盗猎创造了条件。尤其是2021年缅甸政变发生以来,直接武装冲突持续不断,更无暇顾及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本次研究的参与者传达出强烈的信号:如果放任目前的态势发展,缅甸境内的天行长臂猿可能在3个世代(45年)内锐减50%。从200只到数万只的种群变化,无法改变这个物种濒危的处境。天行长臂猿的受威胁等级不仅不应调整,对它及其他长臂猿的保护,更需要我们继续竭尽全力。

从200只猛增至几万只,天行长臂猿却仍身处险境

高黎贡山的天行长臂猿。虽然种群数量骤增,但它们的保护工作仍然艰巨|云山保护

在春节前,我们刚刚前往高黎贡山探访天行长臂猿。在距离边境不远的山林驻足时,长臂猿的啼叫和缅北的迫击炮爆炸声遥相呼应,人和猿创造的声浪以这样魔幻的方式交织,让我们的心绪至今也难以平静。我们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和自然可以合奏出不一样的旋律——空灵猿啸、盈耳鸟鸣和喓喓草虫虽各自为调,却又清耳悦心,而在其中,也有我们贡献的和谐雅音。

参考文献

[1]Fan,P.,etal."DescriptionofanewspeciesofHoolockgibbon(Primates:Hylobatidae)basedonintegrativetaxonomy."AmericanJournalofPrimatology(2017).[2]Aung,P.P.,Lwin,N.,Aung,T.H.etal.ConfirmationofSkywalkerHoolockGibbon(Hoolocktianxing)inMyanmarExtendsKnownGeographicRangeofanEndangeredPrimate.IntJPrimatol(2024).https://doi.org/10.1007/s10764-024-00418-6

作者:一个男人在流浪编辑:麦麦题图来源:云山保护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