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亲人”能代替亲情吗?

2024-04-09 06:05:02 - 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 一 孔

说实话,年轻人的世界真的很魔幻,让人看不懂。比如说,网上认个“电子亲人”,在虚拟空间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交流互动这件事,就令人难以理解。

所谓的“电子亲人”,是指网上的社交账号,它们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的身份,分享生活、教授技能。不少年轻人热衷于与“电子亲人”互动,向其吐露心声、倾注真感情。有人调侃,放着亲爹妈不认,却在网上找个“电子父母”来代替,这玩的是什么梗?

看了网络上的评论,支持者还不少。在“电子父母”这里,年轻人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父母没有教给他们但却实用的生活技能,更能不自觉地将自我代入到情境中,弥补自己在家庭中缺失的理解与温暖,满足自身情感需求。但仔细琢磨一下,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

首先,要说学习技能,谁能有身边亲人那么认真用心地传授?年轻人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父母的言传身教、亲朋好友的职场经验,无疑是最好的教材,为何还要舍近求远?

其次,说到情感需求,年轻人感觉各种压力大,需要被理解、肯定,这也完全可以在和亲人的交流沟通中得到,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帮助、支持,还包括物质上的馈赠。这些,“电子亲人”又能做到多少?

为人长辈,看到小年轻们在网络上称呼八竿子打不着的虚拟人为爸妈,这种感觉真的很伤人,别提有多失败了。

现实生活中,做长辈的总希望孩子好,除了包容也有责备,这可能是孩子逃离父母而选择“电子亲人”的重要原因。不可否认,“电子亲人”能投年轻人所好,想得到什么心里安慰都能如愿,反正是口惠的东西,专拣好听的说,没有什么成本,无需任何承诺,不必考虑得失,只要能哄人开心就行。说白了,这就是编织一个虚幻的场景,让人心甘情愿沉浸其中,在不切实际中得到暂时的满足。

所以,找“电子亲人”这件事,应该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别用情过度,不能认真。不管什么时候,真正能不求回报关心自己的,永远都是实实在在的亲人。真实的亲情交往中,必定有矛盾、有问题;正常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相爱相杀”,这才是真真切切的“人间温暖”。如果都是顺着自己来,满足于虚拟中,可能就是一种“精神鸦片”,过度沉迷其中会害人、误人。

这世间,割舍不断的亲情最牢靠,时刻牵挂的幸福最温馨,没什么能替代。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