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新鲜事 | 国家免费医学生招收计划出炉!你愿意当农村健康“守门人”吗?

2022-05-09 17:52:07 - 工人日报

打工新鲜事 | 国家免费医学生招收计划出炉!你愿意当农村健康“守门人”吗?

为中西部农村定向培养,

今年国家免费医学生将招收5918人

打工新鲜事 | 国家免费医学生招收计划出炉!你愿意当农村健康“守门人”吗?

5月7日,教育部发布《做好2022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的通知》,2022年,中央财政将支持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订单定向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共计5918人,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和蒙医学。

本科免费医学生订单定向招生计划将纳入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规模,中央财政支持的免费本科医学生订单定向招生计划在有关学校的本科层次招生来源计划中单列编制,计划性质为“国家免费医学生”。报考免费医学定向招生计划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高考,实行单列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只招收农村生源,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生源不足时,未完成的计划通过补征志愿方式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直至完成计划。

免费定向本科医学生录取后、获得入学通知书前,须与培养高校和定向就业所在地的县级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免费定向本科医学生在学期间户籍仍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毕业后可按有关规定迁入定向就业所在地。

乡村医生一直以来都为乡村居民的健康默默付出,他们也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让乡村医生当好农村健康的“守门人”——

我国现有70多万乡村医生

从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到防治慢性病,再到促进全民健康,中国的卫生事业,用了半个多世纪,走过了发达国家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每一次的飞跃,都能看到乡村医生的影子。上世纪中期,赤脚医生的出现,使中国广袤的乡村,第一次出现系统性的卫生医疗网络。本世纪以来,大量的乡村医生,为仍居住在乡村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着慢病管理服务。正在推行的“健康中国战略”中,乡村医生仍是5亿多乡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守住了村民的健康,就是守住了乡村。

健康不仅是需求,更是人的基本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为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做到“改善环境卫生和工业卫生的各个方面”“创造保证人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医疗照顾的条件”等。

中国是人口大国,卫生医疗资源紧缺,尤其在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乡村医生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医疗照顾责任,也承担着绝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但过去几十年中,乡村医生人才流失、老龄化、超龄服务的现象一直存在。甚至,一些村庄一度成为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缺席的“空白村”。

因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据了解,我国现有70多万乡村医生。

破解乡村医生困境 

守护农村健康“守门人”

“基层看病,更多是看医生。医生水平低了,就赢得不了老百姓的信任。”4月26日,全国政协召开“促进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点出了乡村医生的重要性。

当前,在“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的作用下,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日益成为我国卫生健康体系的牢固网底和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的有力防线。但身为农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乡村医生却存在身份定位不清,岗位待遇薄弱的困境。

据了解,我国现有70多万乡村医生,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村医干了许多‘公家’的活儿,但又不是‘公家’的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张澍一语道出了乡村医生目前的处境。

对此,曾益新提出,应通过培训教育,鼓励村医通过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同时,对于另外一部分长期担任乡村医生、即将退休的老人,相关部门也在考虑通过给予一定补偿的方式肯定其贡献。

在基层农村,乡村医生有其独特的优势,许多村医是本地人,土生土长更容易扎根故土。村医本身也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在农村熟人社会里更容易和乡亲打成一片。同时也更熟悉当地的地方病。但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城乡交通的便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选择到大医院就医,逐渐对乡村医生失去了信任。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李青山认为,提升老百姓的信任度,应从培养村医整体素质入手:一方面,实施基层医学人才本土化培养,既利用好既有的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机制,也要结合实际为乡村卫生院培养三年制专科紧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组织乡村医生定期到县医院学习锻炼,提升村医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通过李青山委员的介绍了解到,目前,村医待遇保障普遍薄弱。以山西为例,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与同资历的市、县级医疗机构人员差距较大,且职业发展瓶颈明显。他建议,应允许基层将医疗服务收入一定比例用于绩效奖励,并保留合规津补贴,如基层医务人员节假日出诊、夜间出诊、急救出诊、抢救危重病人误时等劳务补助。

据了解,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经住培合格,取得中级职称后在贫困县农村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可经考核认定直接取得副高职称。对此,曾益新表示,目前正在督办各地对这一政策的落实情况,以保障基层医务人员晋升渠道。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医生队伍的作用。要守好乡村健康这道门,需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让乡村医务工作者当好农村健康的“守门人”。

藏在45本笔记里的珍贵“秘方”

他,个子高大,说话却轻言细语,点开他的微信头像,画面里有三个人。

左边,一位老者挽起衣袖,微笑等待;中间,另一位老者伸出胳膊,低垂眼帘,流露出欣慰的神情;右边,是他本人,一位戴着眼镜、面露笑意的男性。画面中,他正在为老者系上血压计袖带。

他叫陈伟琳,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的一名乡村医生。从医23载,他多次拒绝村外“诱人”的机会与邀请,选择“逆行”照顾留守的乡亲,让他们外出务工的家人放心。

在他的诊疗桌上,放着45本厚薄不同、颜色各异的笔记本,记录着从医以来的珍贵“秘方”。

18岁,他决定“逆行”

说起为什么想当乡村医生,陈伟琳告诉记者,这是受父亲的影响。1968年,陈伟琳的父亲陈启惠从龙溪卫校(漳州卫生学校前身)中医专业毕业,成了湖西畲族乡的一名乡村医生。

“当别人都在教孩子唐诗300首的时候,我的父亲教我的却是《汤头歌诀》。”尽管当时6岁的小伟琳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个由清代医学家汪昂撰写的古医方歌诀中蕴含的奥秘,但是他知道,这个歌谣很重要,能治病救人,要记牢。

在小伟琳的记忆里,父亲出诊时总是骑一辆自行车,在这辆老式自行车中间的横杠上挂着已经稍显破旧的出诊包,里面放着常备的中药和针灸包。虽然出门时总是脚步匆匆,神情焦急,但每当治好乡亲们,父亲总是带着一张欣慰的笑脸回家,这是小伟琳最盼望见到的。

“我就想自己也要给父老乡亲们看病,立志学医,于是我成了父亲的‘师弟’。”1998年,父亲的母校漳州卫生学校迎来了毕业生陈伟琳,虽然同样是学医,不同于父亲的中医专业,陈伟琳学习的是西医。但他和父亲做了一个一样的决定:留下来!

虽然也有走出乡村出去闯一闯的机会,18岁的他却选择了“逆行”,回到老家后溪村,子承父业,担负起全村900多户、3600多位村民的医疗保健重任。

从那天起,后溪村的每一条大路、小路、山路、溪水都见证着这位乡村医生的初心与坚守。

“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

湖西畲族乡后溪村地处偏僻山区,全村16个自然村较为分散,交通不便,村民与村民之间有可能一辈子也没打过交道。陈伟琳向记者谈起坐诊时遇到的趣事儿,经常有互相不认识的村民因为要去陈伟琳的诊所看病而熟络起来。

“方圆5公里内,大家都认识陈伟琳。”每天早上7点,门上印着红色“祝您健康”四个大字的后溪村卫生所准时开门,治疗室、观察室、药品房,卫生所虽然面积不大,但分区合理,明亮整洁,药品齐全。

除了日常的坐诊、出诊外,陈伟琳还要对全村300多名慢性病管理服务对象进行随访,一年要入户随访1200多次。

村民们总是亲切地叫他“伟琳”,还附赠给他一个外号“活地图”,因为他总是知道从哪里能够最快到达村民的家中。其实,他不仅是后溪村的“活地图”,还是后溪村的“活档案”。全村共有249个高血压患者、55个糖尿病患者、22个重性精神病患者,每个患者的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他都熟稔于心。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手机从不关机,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就连外出,也很少在外地过夜,总是想着能够尽早赶回村里。

“因为村民们在等着我。”2012年夏季的一个凌晨,来自村民陈社永的求助电话惊醒了睡梦中的陈伟琳。由于父亲在医院治病,家中的孩子却高烧不退,这位心急如焚的父亲拨通了陈伟琳的电话。陈伟琳立刻赶到孩子的身边,直到天亮,孩子退烧后才默默离开。事后,陈社永对陈伟琳说:“我就怕你离开,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

这句话,陈伟琳毕生难忘。

陈伟琳告诉记者,因地处偏僻,后溪村的大部分年轻人和“文化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众多,其中独居、空巢老人就有200多位。多年来,他总是对留守老人格外“挂心”,每次健康随访,陈伟琳就像拜访自家的老人一样,从不空手而来,拎一袋水果,或是送上老人爱吃的点心,随访结束后,只要有时间,他就搬个板凳坐下来和老人聊聊家长里短。

“陈伯这段时间血压控制得不太好,原因是自行停吃了降压药。我已经和他解释了降压药要按时服用,你也记得,有时间多和他交流交流。”

“好的好的。非常谢谢你,伟琳!”

像这样的对话,在陈伟琳的微信聊天记录里还有很多。他和外出务工的家属们保持着互动交流的习惯。他说:“他们在外务工很辛苦。我想让他们放心,村里有我,我会竭尽所能照顾好乡亲们。”

“如果我走了,谁给他们看病?”

在陈伟琳的手机相册里,有这样一张老照片让他保存至今。“医生要最好学、最谦虚、最客观、最冷静才是好医生。”这是陈伟琳的医德老师康淑美在他的毕业手册上写下的一段话。

多年来,陈伟琳不断学习深造,为了更好地服务畲乡群众,他陆续获得了医学专科、本科文凭,并先后通过了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级职称考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用于腰肌劳损”“妊娠期腹泻方”“用于肺结核出血”,在陈伟琳的诊疗桌上,45本厚薄不同、颜色各异的笔记本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一大摞笔记本中记录的珍贵“秘方”,不仅有父亲当年治疗病患的典型病例记录,还有向同行取经的经典案例实录,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反应、感受记录,还包括危急重症患者转诊后的后续治疗方案。

随着学历的提升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乡卫生院和多家民营医院不断向陈伟琳伸出橄榄枝,动员他放弃乡医岗位,转向福利和待遇更为丰厚的岗位,有的甚至为他做了详细的职业发展和未来人生规划。

“我还是放心不下村里的父老乡亲。如果我走了,谁来给他们看病?”陈伟琳告诉记者,虽然明知是宝贵的机会,但是一想到自己照顾不到村里的老人,他再次选择“逆行”,放弃了“诱人”的邀请。

不论春夏秋冬,半夜出诊的他总是习惯性地用冷水洗把脸保持清醒;因为去得勤,村民家中警觉的小黄狗向他友好地摇起尾巴;遇到大水冲毁桥梁,他卷起裤管涉水出诊两年整;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他已累计献血96次,献血总量可以流满25位体格健壮的成年人身体。

当记者问他,“逆行”23年,你为什么能做到这些?

“乡村医生出诊虽不穿白大褂,每次骑着摩托车、跨着包、带着药箱就去治病了,但我感到幸福与光荣。”陈伟琳说,他一直把患者当作亲人一样来对待,正是有了这份“爱”,他的“逆行”之路充盈着温暖与力量,脚步从未停歇。

本期编辑:甘皙 程莉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