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情境乡村”建设 共享美好生活——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龙洋乡西滩村茶园自然村旅游扶贫案例

2022-05-09 18:33:21 - 媒体滚动

一、基本情况

龙洋乡西滩村茶园自然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南麓,浙闽两省、遂(昌)龙(泉)浦(城)交界处,是浙江境内两大水系钱塘江、瓯江源头。茶园村位于遂昌县龙洋乡距离县城70余公里处,其中20公里为盘山路,交通闭塞。全村42户155人,只有103亩水田,人均0.66亩,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且大部分为梯田,耕种难度大。同时地块分散,地形起伏,农业产业效益低。2018年,该村共有常住人口36人,贫困户共8人,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6453元。为了解决该村“空心化”问题,遂昌引进深圳乐领公司共同探索乡村活化模式,立足山水、泥坯房、农产品等特色资源,推动传统农耕的“产业乡村”升级为历史、文化、民俗等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情境乡村”,实现旧舍翻新、荒地重耘、产业重整、村民回流。2018年6月,茶园村14栋泥坯房改建成的民宿综合体获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截至2020年年底,村内常住人口58人,较2018年增长61%;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26188元,较2018年增长59.17%。

二、旅游扶贫成效

一是旅游振兴,助力脱贫。随着投资额达6000多万元的茶园村“旗山侠隐”民宿综合体的建成营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8年,茶园村旅游综合收入40余万元,乡村旅游人次达3500余人;2020年,茶园村旅游总综合收入达400余万元,同比增长900%。乡村旅游人次达30000人,同比增长757%。二是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一个偏远的半空心化的小山村,2017年的一夜间村里的24幢泥土房被租赁一空,包括破旧不堪的附房。一幢100余平米的泥土房年租金接近2万元,20年的租金高达30余万元,全村租金收入超过1000万元。村集体增收只是项目效益体现的一个方面,涉及面更广的是村民致富。伴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崛起,村民们不用再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即可就业,2016年以前茶园村人均收入约9000元,如今具有劳动力的村民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其中租金收入惠及全村村民,平均每户年租金超过2万元,重点吸纳贫困村民16人成为企业员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月工资收入不低于3000元。三是主客共享,活化乡村。引入城市人群来此旅居生活,让城市人群与遂昌全县域内的民俗、文化、公益、教育、旅游等方面产生互动。

三、主要做法

(一)以“文”为魂,推进原味改造,塑好乡村的形

在村庄建设、建筑物改造过程中,把茶园村拥有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园武术”“全国生态文化村”两块“金字招牌”作为乡村活化的灵魂,摒弃传统“大拆大建”乡村建设模式,对茶园村进行原味改造、升级提升,打造“思念乡村、寻求乡愁”的旅居生态村。

一是明晰传承路线。聘请北京大学教授,对村民户籍、族谱、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精心编制茶园村活化路线图。邀请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对村庄改造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并明确以“侠”为灵魂、以“野”为舞台的核心设计思路。二是留住乡愁文化。坚持“原生态改造+新老混居模式”推进村庄提档升级,全力维护村庄原有风貌和基本构造,保留泥坯房、石板路、茶园、丝瓜藤等传统村落元素,以及房前屋后菜地、瓜棚、鱼塘等乡愁元素。三是融入武侠文化。在活化项目主体——特色民宿的改造过程中,紧紧围绕茶园村武术文化精髓,将武术所代表的“侠隐”作为活化项目的灵魂,建设石形导示、夯土墙、坡屋顶等复古元素,同时巧妙融入金庸武侠文化元素,达到乡村文化和民宿文化相互映衬的效果。

探索“情境乡村”建设 共享美好生活——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龙洋乡西滩村茶园自然村旅游扶贫案例

(二)以“人”为本,推进农旅融合,育好乡村的业

一是盘活闲置资产促增收。全面梳理村内泥坯房、田地等闲置可利用资产,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投资业主、村集体和村民参与乡村活化项目,助力村集体、村民增收。目前,村内60余亩荒地已开发中草药、猕猴桃种植基地,助力村集体收入翻番;村民通过将闲置泥坯房改造成民宿,每年可获取72元/平方米租金,目前一期五年112万元租金已支付到位,未来20年将带来收入超过1000万元。二是推介生态产品促增收。利用深圳乐领公司的会员资源和平台渠道,帮助农民销售竹筒酒、冬笋、山茶、毛花猕猴桃、野蜂蜜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助推产品价值实现最大化。截至2020年底,单品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平均提升180%,单月销售额突破10万元。三是增加就业岗位促增收。村内旅居生活配套服务、基地农作物种植等就业机会,优先考虑本村村民,目前,已有16名村民成为乐领员工,其中返乡村民6人,每月获取工资性收入3000元左右。

探索“情境乡村”建设 共享美好生活——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龙洋乡西滩村茶园自然村旅游扶贫案例

(三)以“和”为贵,推进“新老村民融合”,补上乡村的缺

一是共话乡村振兴。常态化举办乡村振兴空心村活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怎么看、怎么干”展开对话。二是共享生活方式。积极倡导“村民和城里人互享对方的生活方式”,成立“生活内容开发部”,开发和引入打麻糍、磨豆腐、做青团、打醮、端午放排、班春劝农等乡村生活产品和民俗活动。三是共治美丽乡村。成立茶园村“社区发展协会”,通过完善协会组织、重修村规民约等,实现村两委、企业、城市精英人群合力共治美丽乡村。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经验启示

一是在问题导向下探究复活之路,才能找到空心村的活化秘笈。人口空心化、村庄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管理空心化是当前空心村活化面临的四大难题,唯有从问题导向出发,源头入手破解好美丽乡村怎么建、农民收入怎么增、传统文化怎么传承、新老村民怎么融合、乡村生活怎么活化等等难题,才有可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出了一条空心村活化的中间道路。”二是空心村活化的本质,在于人的活化。乡村活化的本质在于人的活化,唯有通过文化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善和整体素质提升。从根本上说,茶园村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回归文化,着眼于社会长远发展,即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通过会员与村民的互动,使静态保护转变为动态活化。三是空心村活化成功的关键,是主客间的共有共建共享。乡村活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茶园村活化项目之所以能成功,是其摒弃了传统的空心村旅游开发模式,旨在和村民一起,共同营造实质环境,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于社区事物的参与意识,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共同推进了乡村活化项目向纵深发展。

(二)未来展望

整体目标:打造乡村“活化”全国样板,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省级研学旅行营地。

近期目标:重点开展整村项目二期建设,建设武术非遗传承馆、文旅公共设施等。同时加强一期项目运营管理,在促进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对村庄原住民的引导和培训,吸纳更多村民成为企业员工,实现家门口就业。

案例点评

茶园自然村立足山水、泥坯房、农产品等特色资源,引进公司进行原味改造,推动传统农耕的“产业乡村”升级为历史、文化、民俗等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情境乡村”,打造了“思念乡村、寻求乡愁”的旅居生态村。通过社区共同体成员对社区事物的参与,使静态保护转变为动态活化,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共同推进了乡村向纵深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出了一条空心村活化的中间道路。

编辑:杨硕

审核:邓敏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