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农村改革开放史

2024-05-09 08:36:04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日报

一部农村改革开放史

袁学骏

我们都知道远古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在冀南西部太行山区有娲皇宫,许多村庄也有与女娲相关的古人遗迹、祭祀之地。王矿清等的长篇小说《女娲石》的故事,就发生于此。书中既有历史文化的底蕴又有现实生活的景象,既有对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承也有鲜明的现代意识,所以这便是一部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新著,一部发生在古老热土上纷繁演进的时代之作。

老舍说过:“创作的中心是人物。”作者叙述了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后期以来某县乱石公社乱村大队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重点描写了该村牛秋风、曹逢春和牛得草三任党支部书记。首先说初中毕业回村担任民兵连长而在全省民兵大比武中光荣获奖的牛秋风,由于他为乱村和全县争得了荣誉便接替了身体不佳的老支书。他要人才有人才,要口才有口才,当时上台也是人心所向,在领导全村进行农业、工副业生产和处理各种村务上拿得起放得下。但是,他内心有历史造成的家族恩怨负担,从一上台就对支委曹逢春怀有戒心,让五队队长核桃天天盯着曹逢春的一举一动,还挑拨了牛春喜与曹逢春的关系,顺手牵羊地将曹逢春家族的恩公曹乃顺以强奸罪送进了监狱。特别是当曹逢春之妻谷子的表弟要来乱村贩卖各种布料时,他说这是为乡亲们办好事,但在县公安局副局长张大炮来打击投机倒把,要抓曹逢春时却故意躲开,曹便被抓走判了刑。牛秋风的手腕多次得逞,他报了爷爷惨死之仇。历史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他响应上级号召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便开始在女娲岭探矿了。

再说曹逢春,他很有心计,本来刑满后对牛秋风怀恨在心,却故意讨好麻痹他。特别是在曹逢春被甄别平反后的党支部换届选举之前,他一方面通过谷子和乱石镇书记媳妇的关系使伎俩,又通过春喜、核桃、二狗等在党员中秘密串联,选举前一日晚上还为牛妻酸枣庆生日,使牛喝醉。次日投票时,仍然以功臣自居的牛秋风便落了选,曹逢春就高票当选了。他接手之后,头一脚踢的是修一座女娲大桥,落成时县镇领导都来剪彩祝贺,十分荣光。但他还想发财,要发包村办的铁矿。把富矿低价包给自己人,却年年不上交承包费,反而宣传赔了钱交不起。村民们看在眼里敢怒不敢言。可恶的是一次曹逢春喝醉了酒,玷污了养女之女小桃儿。人算不如天算,不料矿山胡乱开采造成大塌方,死伤了十几个人惊动全县。曹逢春知道事情重大,忙派妻子去找那个铁靠山,但靠山山崩,他也开始接受上级审查了。这样曹逢春便大势已去。丁帆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乡土文学都是要表现人性的正反两面。作者王矿清写到此处,具象地立体地表现了牛秋风、曹逢春二人的个性和思想的正反两面。

时代不同了,只靠种田和靠野蛮开矿的路子走不通了,乱村要治乱,要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一位新人了。当牛秋风得知县镇两级要上推自己的儿子牛得草时大吃一惊。果不其然,镇党委很快形成了派牛得草回乱村任职、铁厂交给副厂长张二愣的决定。牛得草不但有文化,而且有远见,心术正,可他毕竟没有管理过一个有七千人的、问题成堆的乱村。在笔者笔下,他于怯懦中生长着斗争的勇气,在碰钉子中汲取着以正压邪的力量。这个成长中的青年人用法律手段,告倒了曹逢春等以权谋私者,解决了矿工死伤和拖欠工人工资等问题。接着他以现代意识、传统生态观念和战略眼光,要修通一条大道开展红色文化游、农业观光游,转变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就不能不遇到重重困难。特别是他原来最得力的助手二楞接任厂长后仍然走开矿炼铁的老路,还要破坏女娲岭上的红色文化遗址,拆掉古老的女娲老姑行宫。二楞和牛得草变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都想抢先一步得到上级的批准。作者交叉叙述牛得草的上下奔波与二楞的昼夜跑办,让人感到斗争激烈而惊心动魄。二楞逆历史潮流而行,手段十分高明也十分卑鄙。牛得草顺应生态保护的大势,在跑办中既公事公办,也注重乡情乡谊,屡屡得到曾在女娲岭打游击的老革命们的支持。最后,他提交文旅部门的请示迅速得到批准,而二楞白白忙活了一阵。这便是以正驱邪,是先进的发展观念战胜了目光短浅的旧意识。

《女娲石》通过丰富的有生活质感的情节,娓娓地讲述了乱村两代人、三任支部书记的故事,描写了这个古老山村大约半个世纪的变迁,揭示了农村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泥沙俱下现象,也表现了历史的螺旋式上升,表明要摆脱贫穷、发家致富和乡村振兴,只有敬畏自然、保护生态,才是现代可持续文明发展新途径。这个乱村,便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农村思想斗争和由乱到治的缩影,是农村改革开放、曲折发展的形象化历史。

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女娲石》的鲜明特色。小说中自始至终凸显着冀南西部山区的地理人文特征,张扬着炼石补天的女娲精神:曹家祖奶奶在丈夫死后为了儿孙顶门立户几十年;牛家的新人牛得草不怕乱象丛生、泰山压顶;还有因受辱而出走、开了眼界的小桃儿等等,都具有补天精神的文化基因。他们是古时女娲原型的一代代再现,他们就是新时代的女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又顺应新时代而大有作为的骄子。小说中反复提及的那块神秘的女娲石,是一代代精神信仰的象征。

这是一部来自生活现实而没有具体模特儿的当代乡土文学新作。其主要事件和情节是作者之亲历,具有生命体验的真实性。几十个主要和次要人物是如海明威所言“融化了的”艺术形象,多有过往的、当今的典型意义。作者为打造这部农村改革开放的曲折历史,在数年中几易其稿,才形成这部可以互文多用的佳作,也体现了崇高的女娲精神。

愿作者继续在他深爱的女娲文化之乡,寻挖出更多更好的新作来。

(作者系石家庄市文联原主席,文艺评论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