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荣誉!奉贤这位农民工凭借这项手艺“华丽转身”
转自:上观新闻
在上海洪铺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小编见到了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王家炳,与他握手的短短几秒钟,感觉只有一个字:稳。他的手没有晃动,仿佛静止悬停在空中,完美诠释了电焊要求中的“手稳”。
王家炳,1973年3月出生,四川人,现任上海洪铺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焊接培训部主管。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要在上海扎根,就要练就一门娴熟的技术
“1992年,我和老乡们扛着蛇皮袋就来上海了,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要走出农村。”从码头上的装卸工干起,王家炳每天扛着大包小包,在船与码头两点一线间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怀揣着“跳出农村、改善生活”的质朴初衷以及“要在大城市立足就要有一技之长”的想法,2000年前后,王家炳成为了宝钢旗下子公司的劳务派遣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电焊技术。
“我的师傅叫黄明,是一个老宝钢人,我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工匠人精益求精的苛求精神,也在他身上看到了我们农民工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生活希望。”谈起早期学技生涯,王家炳最想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师傅黄明。
从门外汉到焊接高级技师的路不好走。仰焊、立焊、平焊……王家炳常常凌晨早起苦练焊接操作基本功。对于电焊技术工人来说,焊条的接头是评价技术好坏的关键,想要让接口“隐形”,唯有提升熟练度。长时间的焊接操作,把他的脸烤得通红,眼睛到夜晚就会肿胀流泪,但他丝毫不觉得苦。
要不断自我革新,以技术扛起工匠人的责任
2010年,王家炳进入上海洪铺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桥梁焊接。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渴望给妻子和孩子更好的生活。他努力学习文化,钻研焊接技术,先后考取了大学本科文凭、高级项目管理师、电焊工高级技师证书,2012年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成功落户上海。
“焊缝是桥梁的生命。”王家炳说,“我的每一个焊点要对得起经过桥梁的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更要扛起我们作为一个工匠人的责任。”从市重点工程S26入城段高架工程、S3新建公路、沿江通道郊环高架,到奉贤区金汇港桥工程主桥、奉贤区金庄公路,乃至印度尼西亚Tayan大桥等全国、国外项目工程中都活跃着王家炳的身影。在监理眼中,他是“免检王”,他带领团队的焊接技术远高于行业标准。
在工作中,王家炳不断探索并解决遇到的难点、难关,并对应思考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一次在工程中,出现了等压式割炬的工作原理对特厚钢板无法切割的情况。在采用常规的锯床操作后,王家炳发现常规锯床工作效率低、设备成本高、作业时间长、作业特定设备要求高等问题。经过多次改良,他研究出可以采用通用工具300型射吸式割炬火焰切割,利用半自动等压式切割的主机的稳定性,加工符合主机连接的特定的连接件,将300型射吸式割炬更换最大3#割嘴,乙炔压力与氧气压力保持操作规范的中高范围,保证乙炔与氧气的用量饱和,成功解决了特厚钢板的最大有效切割面,提高了机械加工毛坯件的生产功效。
26年的辛勤耕耘,26年的耐心坚守,王家炳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与职业认真负责,对产品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为公司所生产的桥梁结构产品的焊接质量大幅提升、生产速度提升、减少劳动力提升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为人们的出行带去便捷。王家炳先后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奉贤工匠”提名奖等称号。
要立一个标杆,带领更多人实现自我价值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进一步拓宽焊接技术人才培养渠道,搭建培养平台,提升培养质量,上海洪铺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为王家炳开设焊接培训工作室。
“我的工作室没有固定的空间,整个车间、整个厂房都是我的工作室。除了对接客户的技术要求,其余的时间我都在车间里。”在车间,王家炳手把手向青年员工们传授焊接工艺,他从不保留将专业传授给大家,尽心尽力帮助每一个青年员工提升技艺,遇到问题现场讨论、解决,使青年员工们熟练掌握了焊接各参数的细微调节工作和焊接要领,更快地适应技术岗位,如今已有多名员工成为了公司的焊接技术骨干。
“不要觉得焊接工作没啥值得琢磨的,按部就班重复做就行了,其实任何行当只要用心做精做细,都有文章。”王家炳和青年员工对话时这样说道。
2020年王家炳工作室被评选为“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如今,通过“传帮带”的工作模式,王家炳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焊工,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新动能。青年焊工们都说,王家炳师傅是他们的标杆,要像他一样专注地做事,成为技能大师、劳模工匠。
作为上海洪铺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员,王家炳非常感恩公司,“其实我只是一名非常平凡的农民工,没有洪铺就没有现在的我。很感谢公司给予这样的平台让我展示自己、成就自我。”
王家炳以一颗饱含热情的赤子之心,用最朴实、最干练的行动坚守并传承着工匠精神,用一生只坚守一项事业,把工作做到极致,把新时代职业技术工人的名片擦得更亮。
报送:季雨诞(奉城镇)
编辑:何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