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时光里的非遗】草木染缬 韵味千年
转自:兰州发布
你知道吗?栀子煮过可以染出黄色,洋葱皮可以染出粉色,就连紫甘蓝也可以染出蓝色和紫色……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孕育在最自然的人间草木中。
这种让素色织物摇身一变为斑斓布匹的非遗技艺,便是染缬。
提及染缬,人们脑海里首先会浮现出西南、江南的蓝印花布。殊不知,这项古老而悠久的染缬技艺却与西北汉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
“传统染缬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江南地区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区为主。宋代以后,古丝路上的染缬技艺因各种原因逐渐衰落。”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负责人张宁介绍,染缬是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
走进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便可以直观感受到丝绸之路染缬技艺的魅力与神奇。
步入染缬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名叫《祁连山》的染缬作品,层峦叠嶂的树林或深或浅,远处黄山重叠,色彩氤氲间祁连山脉浮现在眼前……很难想象,这一幅灵动的作品竟是通过无数次煮、渍、暴、染等传统的非遗技艺制作而成。
而这,便是一度销声匿迹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古代丝绸染缬技艺。
“传统的染缬多以蓝染为主,也是我们市面上最常见到的蓝色染缬作品。而丝绸之路染缬色彩更加丰富、图案更加复杂,更考验染缬技术水平。”张宁介绍,“甘肃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其染缬艺术更是继承了汉唐以来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绚烂瑰丽的特色。”通过细致地捆扎,繁复地浸染,让绚烂的色彩在丝绸的褶皱中展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200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染缬技艺传承人管兰生来到兰州交通大学任教,同样他也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染缬技艺。同年,学校创立染缬艺术研究所。他充分利用新的平台,拓展染缬艺术保护途径;2014年,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建成,博物馆集收藏保护、传播交流为一体;2017年,染缬技艺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团队开始承担文旅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开设的“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研修班”。
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家族传承或者师徒传承的既定模式,染缬技艺进入兰州交通大学后,首创染缬艺术本科教育。开启了更为专业、系统的染缬技艺研究——探析染缬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勾勒出传统染缬文化继承、变革和发展的轮廓,为传统印染艺术的现代创新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如今,兰州交通大学已培养30余名硕士研究生,为染缬艺术锤炼了一批有别于传统手工艺人的研究、传承人群。
为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端午假日,位于染缬艺术博物馆、非遗传习与研学体验基地迎来了30位“小学徒”,感受以蓝染代表的染缬非遗之美。在张宁的介绍中,孩子们了解了染缬技艺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工艺流程,以及染缬技艺背后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
“染缬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需要在不断传承保护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升级,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让更多的人了解染缬、爱上染缬。”张宁说道。(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懿王宇晨)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李晔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