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的“慢病管理第一股”: 智云健康披着健康管理的外衣卖药,净亏损金额一直在增长

2022-07-09 16:01:15 - 华夏时报

破发的“慢病管理第一股”: 智云健康披着健康管理的外衣卖药,净亏损金额一直在增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于娜北京报道

港股IPO企业再次上演破发魔咒,智云健康遭遇两连跌。

7月6日,智云健康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每股30.5港元。继上市首日破发后,7月7日,智云健康股价继续滑铁卢,午盘跌超7%,报收27.000港元/股。较之开盘市值173亿港元,两天内市值蒸发14.5亿港元。

顶着“慢病管理第一股”的光环,为何智云健康接连遭遇两连跌?为了解更多未披露信息,《华夏时报》记者拨通了招股书中的投资者关系电话,接听的人士以不便披露为由,婉拒了此次采访。

对此,香港中睿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徐阳接受《华夏时报》采访表示,“虽然导致破发的原因较多,但其主要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是,我国反垄断政策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投资者而言,企业缺乏想象空间支撑更高的估值。”

而其从招股书披露来看,三年累计净亏损76.14亿元,及自身盈利逻辑跑不出卖药业务是令投资者缺乏美好想象的关键。在2019年-2021年总营收中,医疗产品销售占比均值达77.37%。这意味着,智云健康只是披了一件健康管理的外衣,核心业务仍是卖药。此外,2019年至2021年,智云健康净亏损分别为5.65亿元、28.96亿元和41.53亿元,三年累计净亏损76.14亿元。

在当下资本环境下,互联网医疗行业竞争加剧,用户被不断分流,智云健康会在资本市场讲出怎样的故事?

披着健康管理的外衣卖药

医略营销创始人仲崇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现阶段国内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大都拘泥在远程问诊和电商售药两大模式。”而打着“慢病管理第一股”标签的智云健康自然也逃不开这个逻辑。

天眼查显示,2014年12月,智云健康科技集团(下称“智云健康”)成立于浙江杭州,前身是杭州康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康明信息”)。彼时,前强生医疗大中华区销售经理年度冠军匡明辞职创业,瞄准了慢病管理方向,并推出“掌上糖医”App。2016年,康明信息推出国内首个慢病管理的医院SaaS产品,获得医药经营许可证。

直到2017年,“掌上糖医”转型为“智云健康”,开始拓展健康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其搭建医疗产品和数字化服务两大业务板块,以便甩掉糖尿病专科管理标签,进一步贴合“互联网医疗”概念。

与此同时,智云健康开始追求诊疗闭环,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开展医疗器械以及耗材的区域性销售。而招股书披露,这项业务是智云健康的主要盈利点。在2019年-2021年总营收中,医疗产品销售占比均值达77.37%。这意味着,智云健康只是披了一件健康管理的外衣,核心业务仍是卖药,同时搭载了医疗服务。

为了摆脱“卖药”名声,智云健康企图抓住现有院内慢病管理市场,并将该市场扩展到院外场景,采取医院为先战略,为院内院外的患者提供完善的慢病管理体验。

此后的2018年,智云健康又拿下数字医院牌照。从而在2020年,推出具备改良版库存管理及新零售服务功能的药店SaaS产品。随后的2021年,智云健康招股书披露,其平台注册医生达8.7万人,注册用户达238万人。

即便如此,SaaS产品销售并没能改变智云健康的盈利格局,院内SaaS服务营收占比不断出现下滑。报告期内,医院SaaS的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自2.3%下降至0.9%。部署SaaS产品的医院数量、付费SaaS产品的医院数量、付费比,在2019年-2021年间分别为377、1705、2369;104、184、118;27.59%,10.79%,4.98%。

另一边,药店SaaS的情况如出一撤,17.2万家的药店部署了智云问诊,但仅有不到一半(约8.4万家)的药店为之付费,大部分药店都是免费试用。而该业务的下滑甚至可能给智云健康的利润带来影响。2019年-2021年,智云健康的营收从5.24亿元增长至17.57亿元;年内亏损从5.65亿元扩大至41.53亿元。

虽然SaaS没有成为创造营收的主力,但却演变成间接帮助智云健康向医院和药店销售医疗用品的工具。招股书显示,智云健康在拿下药品经营许可证后,开始向医院直接或间接销售医疗用品。其中包括血糖仪、生命体征仪、血糖试纸、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等等。通过SaaS加持,智云健康充当连接医院与生产企业中间的经销商角色。

净亏损金额一直在增长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盈利难是业内的普遍现象,智云健康也没能“幸免于难”。

自成立以来,智云健康每年都有净亏损,并且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的净亏损金额一直在增长。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智云健康净亏损分别为5.65亿元、28.96亿元和41.53亿元,三年累计净亏损76.14亿元。

具体在营收方面,智云健康主要收入来源包括院内解决方案、药店解决方案和个人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及其他三个板块。2020年来自院内解决方案的收入达到50.3%,到2021年的三月止,其占比已经达到了76.7%,对比去年同期增长16%,已经成为智云健康最大的收入来源。但是细观整个营收情况,主营业务的毛利率不太稳定,易受竞争对手定价压力而波动。

2019年至2021年,公司院内解决方案的收入分别为1.77亿元、4.22亿元和12.73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3.8%、50.3%和72.4%;药店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3.27亿元、3.45亿元和3.50亿元,占比分别为62.3%、41.2%和19.9%;个人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及其他的收入分别为2033.5万元、7134.1万元和1.34亿元,占比分别为3.9%、8.5%和7.7%。

此外,在毛利率方面,占智云健康收入大部分的医疗用品销售毛利率仅在10%左右,而仅占公司少量收入的数字营销及SaaS服务毛利率却相对高企。药品、耗材和医疗器械在国内受到医保和集采的价格限制,尽管政策可能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医疗器械、耗材和药品的采购量,但也可能降低这些产品的销售价格,加剧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智云健康也在招股书中承认,这可能对公司的业务、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在此背景下,智云健康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股东注资、股权融资、产品和服务销售收入以及债务融资,公司同期运营现金流为负。正因如此,招股书显示,智云健康上市之前,共完成11轮融资,累计融资8.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8.8亿元,折合港币68.98亿元),投资者每股持股成本在0.11美元(折合港币0.86元)—3.84美元(折合港币30.14元)。

尚未盈利初创型公司,股权融资的尽头就是上市。上市即为原始股东提供股份变现机会,同时又为自身更大规模化发展及盈利模式打磨谋求更多的可能。“这就造就了港股市场近些年来破发事件频繁。”徐阳称。

“我国反垄断政策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使得港股市场持续走低同时估值持续降低。那么新上市公司缺少好的估值环境,势必会屡屡遭遇破发。此外,现如今一级市场的估值持续不断攀升,许多项目在一级市场的估值报价过高,同时项目本身又没有好的想象空间支撑。”徐阳进一步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的逐渐多元化方向,但药品销售仍是互联网医疗赛道的主流盈利模式。在投资者眼中,只靠卖药“养家”的智云健康显然缺乏盈利想象,在医药电商监管日趋收紧的当下,智云健康如何摆脱无法掩藏的硬伤?如何在二级市场重新赢得信心?

责任编辑:于娜主编:陈岩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