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碗轻轻巧巧的馄饨

2024-07-09 04:17:13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那一碗轻轻巧巧的馄饨

    ■ 张元 

    在我心里,食物不仅是一种经历、一种记忆,更是一种生活。这样的食物,会永恒,会散发出让路过的人不由自主地停下来的魅力,像是人生之河的一处小渡口。比如,小暑时节的那一碗轻轻巧巧的馄饨。

    馄饨的制作过程是一段掌中之舞,左手托一张面皮,右手拿小竹棒将和好的肉馅贴在皮的中央,柔柔一捏,迅速压一下底部,再轻轻一丢,一只只玉色的“蝴蝶”便从手中飞入盘里。 

    馄饨的汤料也很讲究,骨头炖的汤底中加入紫菜、虾皮、蛋丝、榨菜等佐料,再按各人口味加进酱油、醋、盐、猪油等调味品,如此,一碗馄饨才算大功告成。 

    食材变成美味的过程,是一场无法抗拒的视觉盛宴。此刻的馄饨更显娇嫩,盛开在白色的瓷碗中,形似芙蓉,安详生动。薄如蝉翼的面皮里包裹着细细的肉馅,尝一口馄饨,喝一口浓汤,是美妙的感觉。

    馄饨和我的成长轨迹连在一起,成为童年时代的味觉代表之一。每到下午三四点,外婆就端个小凳子,陪我在门口等那个卖馄饨的老爷爷挑着担子走过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馄饨担都称得上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一前一后两只橱柜,中间一根扁担,挑在肩上行走。 

    前面一头放置锅灶木柴和汤水,后面一头是个三层抽屉的小柜子,装着包好的馄饨、各色佐料和碗盅汤勺,虽简便但却是一个移动的灶间。 

    夏日的午后,一听到竹梆声,不觉眼眸一亮,赶紧拿个碗跑出去。吃完轻盈爽口的馄饨,整个人就鲜活了起来,这种快乐和幸福,是童年时的富有。

    馄饨很小,却大有乾坤。我喜欢的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就隐藏着一碗小小的馄饨。“其时雨声如撒豆一般,越下越大。只见一副馄饨担从雨中挑来,到得茶馆屋檐下,歇下来躲雨。卖馄饨的老人笃笃笃敲着竹片,锅中水汽热腾腾地上冒。

    华山群弟子早就饿了,见到馄饨担,都脸有喜色。陆大有叫道:‘喂,给我们煮九碗馄饨,另加鸡蛋。’那老人应道:‘是,是!’揭开锅盖,将馄饨抛入热汤中,过不多时,便煮好了五碗,热烘烘地端上来。”

    那位卖馄饨的老人是浙南雁荡山高手何三七,自幼以卖馄饨为生,学成武功后仍挑着担子游行江湖,一身武功,却自甘淡泊。

    在书中出场时,何三七以前辈的身份为华山小辈们煮馄饨,关键时刻又出手相救,江湖人对他颇有几分尊敬。何三七隐于世,隐于野,不受制于生活,也不受制于梦想,如同那一只在碗里自由漂浮的馄饨,是一种潇洒自在的人生态度。

    相对于主流正餐,馄饨无疑只是草根文化,但其间却有着最生动、最有烟火味儿的传奇故事。

    1881年,一位叫虞洽卿的慈溪少年冒雨来到了上海。雨越下越大,少年又饥又渴。上海大世界就是用这样的一个方式,来迎接掌握上海滩未来几十年命运的风云人物。

    在瑞康颜料店门口,虞洽卿与他的伙伴们遇见了一位好心的老板娘。她请大家进屋避雨,并煮了馄饨给他们当早点。

    几个少年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这时,老板走过来笑眯眯地问:“一碗馄饨有几只?”

    其他人都愣住了,只有虞洽卿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吃了13只,碗里剩5只,还有煮烂的半只,一共是18只半。”

    老板见他很有头脑,记性好,又肯用心,便留下他在颜料店做学徒。虞洽卿精明能干的商业天赋就从一碗馄饨中显现了出来。而此后,他始终清楚自己的每一碗里有几只馄饨。

    嵊州是小城,小城故事多,比故事更多的,是小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