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之水已沸腾

2024-07-09 07:31:34 - 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低空经济之水已沸腾

“低空经济的水已经沸腾!”这是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近期对2024年低空经济产业形势的判断。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据不完全统计,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多个省份在过去几个月里发布低空经济行动方案或相关征求意见稿。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低空经济研究员、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金伟分析,低空经济是一个“产业岛”,是一种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将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发展形势,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低空+文旅”——坐着低空飞行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享受无人机快速餐饮配送;“低空+农业”——无人机在麦田中喷洒农药,自动生成最优航行路线;“低空+巡检”——航空器多角度扫描设备,高效完成故障排查……诸多应用场景之下,低空经济不断释放蓬勃新动能。

优势尽显

6月20日,安徽黄山市发生暴雨灾害,部分地区出现道路塌方、人员被困的危情。国家消防救援局安徽机动队伍派出联合飞机集团出品的TD550无人直升机,于歙县王村镇起飞,前往绍濂乡小溪村、清溪村、古祝村等区域,第一时间开展应急救灾工作。

此前,在2023年华北、东北等地暴雨灾害中,TD550无人直升机在通信失联的“孤岛”地区,冒着7级大风,多次负载40公斤应急物资成功投送,彰显了卓越的抗风力及大载重、长航时性能。

“在诸多应急救援场景中,无人机能够提供传统方法难以达到的效率和安全性。比如TD550,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尤其适合执飞远距离物资运输、广域搜索和长时间监控等任务。”联合飞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田刚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12月,《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发布,文件从充分利用国家空域资源、规范空域划设和管理使用等角度,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试点运行及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进入“有法可依”的发展新阶段。

低空经济之水已沸腾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表示,低空经济是典型的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具有创新引领、绿色低碳、数实融合等特点。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依靠创新驱动,其发展依赖产业交叉融合。随着低空技术和航空器续航里程持续突破,监管服务、运行规则、产业生态逐步建立和完善,低空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金伟说。

放眼全球,通航产业可视为低空经济“上半场”。通航产业的产业聚集地和技术策源地主要是欧美国家。尤其是通用飞机制造、通用航空器交付等领域,美国占据先发优势。

“低空经济‘下半场’则主要看中国。”金伟说,“我国目前已拥有一批无人机运营服务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提供商,产业体系的建设者越来越多;我国动力电池占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60%,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络,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产业基础优势凸显;在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和政策支持下,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中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渐显现,低空经济的巨大潜力开始释放。”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与之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有相似之处。

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御风未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陵表示,御风未来的eVTOL走的是自主研发、全国产之路。航空供应链升级、关键部件国产替代和新能源转型,是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比如,飞行器的电动化,不仅有利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而且使用电机替代发动机,意味着直接跳过我国在飞机发动机等部件上的技术弱势,摆脱了传统航空业的路径依赖,有望实现“换道超车”。

低空经济之水已沸腾

“未来,我们将围绕高性能工业无人机和载人eVTOL的研发,继续创新技术,持续优化产业链,助力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谢陵说。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下,我国以传统通用航空、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一是传统通航稳中有进。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通航企业达690家,运营航空器达2900架,月均飞行11.4万小时。二是无人机新业态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底,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运营无人机的企业达1.9万家。三是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通用机场有449个。四是安全水平稳定可控。2023年,通航飞行量较2019年增长27.5%,事故万架次率较2019年下降42.1%。”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说。

建圈强链

在中国西北某地,广袤的戈壁滩上空,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因诺科技”)研发的能源巡检无人机正在有序执飞。

配合国家管网全面推进“天空地”防护巡系统建设,因诺科技研发的全球首套油气管网综合智慧安防一体化系统,在国家管网某超长距离长输管道项目上成功落地。该系统部署近10个无人值守机库集群,可对管道全覆盖,对油气管道异常状况进行全天时实时智能精准识别。

“引入我们的一体化系统,上述项目实现了无人值守式的管道巡护,巡检效率提升了400%,每年可为该项目节约成本800万元。”因诺科技董事长呼卫军向《瞭望东方周刊》算了一笔账。

“低空经济价值巨大。深耕这个全新领域,意味着我们要在立体的物联网体系中重建人类视角和经济活动,以此满足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朱胜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各地方、各城市都希望发展既能降本增效、实现‘双碳’目标,又能提升区域GDP的产业,低空经济正是这样一个务实的产业。”

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陈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低空经济涉及数十个科技和工业门类,广泛关联第一、二、三产业,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定会在GDP中占相当比重。

赛迪研究院发布《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就将破万亿元。至于更远的目标,据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将达6万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低空经济风口起,给产业链上下游都带来发展机遇,但只有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形成闭环,低空经济才称得上真正发力。

深圳市天鹰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鹰装备”)坐落于深圳市龙华区,是一家伞降系统服务商。

“随着国家航空器安全标准出台,在城市上空运行航空器,第一重要的就是保障安全,包括机上人员和货物的安全,地面行人和财产的安全。降落伞技术和产品对保障低空安全至关重要。”天鹰装备总经理谢建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目前,轻型固定翼航空器所装的整机降落伞全部依靠国外进口,采购成本高、周期长,受牵制多。整机降落伞实现国产替代,是许多国内航空器厂家的迫切要求。

“整机降落伞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打开,需要一枚小火箭将伞包牵引出去。就是这枚小火箭,成为降落伞制造成本最高的一环。”谢建立说,“小火箭作为火工品(装有火药或炸药,受外界刺激后产生燃烧或爆炸的元器件和装置),目前国内管控严格,只有具备资质的企业才能生产、储存、应用,低空经济领域相关政策还未放开,这就造成整机降落伞制造要面对小火箭生产的难题。”

小火箭研发成本高,未实现规模量产,因此价格居高不下。换句话说,小火箭这一“环”不通,成为eVTOL制造商和运营商进一步降低低空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障碍。

5月底,陈炎赴深圳参加2024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陈炎说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与谢建立谈下一步合作,目标是进一步降低整机降落伞的成本。

低空经济之水已沸腾

“现在哪座城市能给我解决小火箭的成本问题,我就去哪座城市设立一个分公司。”谢建立说。

小火箭是低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一个缩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表示,低空经济产业是与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需要从材料、电机、电池、电控、导航、通信等方面获得全产业链支持。

“eVTOL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阶段,国内大部分整机制造企业还在研发和试验试飞阶段,后期还需经历大量试飞和适航审定取证的过程,离全面商业化还有一定周期。”陈炎说,“只有从生产制造、研发测试、应用场景出发,展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扎实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建圈强链工作,畅通每个关键环节,低空经济才能真正起飞。”

天空之城

当前,多地都在抓紧相关布局,以期加速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效应与创新生态。

5月,北京市就《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方案》内容包括:将建立大兴机场与雄安新区,首都机场与天津、廊坊等地区的通勤航路航线,探索“分体式飞行汽车城际通勤+城内摆渡”应用新业态;通过三年时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

5月31日,一批低空经济新技术、新产品在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发布:半机械昆虫机器人飞行控制技术,未来可应用于城市安防、灾后救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场景;新款大载荷无人直升机,舱内空间4.2立方米,能携带1吨货物执飞;通用航空推进电机系统,电机转速可达每分钟2100转,能帮助电动通航飞机、大型电动无人机等飞行器提升性能……发布会上,东时双悦、中电科翌智航、电擎科技等企业与房山区签约。

2023年以来,低空经济成为城市竞争的又一个发力点。

深圳在打造“天空之城”方面布局最早,产业基础雄厚、政策支持有力,整体产业领先优势明显。如今,深圳低空物流产业已初显规模,覆盖办公、景区、校园、市政公园等众多城市场景。据统计,深圳已开通无人机航线203条,建设无人机起降点121个。2023年以来载货无人机飞行超78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领先。

在大力支持大疆等链主企业发展的同时,深圳还利用特区政策优势及大湾区地理优势,对企业开出“诱人条件”:eVTOL企业落户深圳,最高奖励2000万元;通过民航局适航认证,再奖励1500万元;在深圳开通、运营首条eVTOL商业航线,奖励100万元;增加飞机数量、延长航线、增加执飞等,另有真金白银奖励。

2024年2月,深圳实施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助力低空经济产业“高飞”。

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都把低空经济纳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上海提出,在浦东、杨浦、闵行等区域,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广州官宣,打造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

“中国的eVTOL整机厂,目前头部企业主要聚集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区域。其中,大湾区的亿航、小鹏汇天等高新企业蜚声海内外。上海主要依托中国商飞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ARJ21新支线飞机和C929喷气式远程宽体客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成为了峰飞、御风未来、时的科技、沃兰特等eVTOL厂商的诞生地。”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谈及御风未来的eVTOL业务为何选择在上海落地,岳婷婷表示,上海有长期积累的载人飞机研发和适航经验,聚集了大量民用飞机设计人才,以及很多民机制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各方面条件俱佳。

不仅是四大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如合肥及其都市圈伙伴,也在组团“抢滩”低空经济。

合肥很早就瞄准了低空经济领域的场景创新。“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蓬勃,在电池、电机、电控、材料、螺旋桨等方面都有基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产业也可以为低空经济发展助力。”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处长陈思说。

截至目前,合肥集聚了低空经济企业100余家,初步形成集研发、制造、销售、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就是在本地培育的eVTOL企业。

“合肥拥有先进制造业基础,科创属性强。合肥的营商环境优越,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大。”陈炎说,“不出合肥都市圈,我们就能找到电池、辅材等全部相关配件供应商。”

合肥都市圈成员之一的安徽芜湖市,已入选全国首批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航空材料、航空动力、综合航电、飞控、螺旋桨等配套的细分支撑和有效供给,成为芜湖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比较优势。

瞄准低空经济赛道,芜湖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挂帅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链链长和市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委员会主任,年调度产业发展10次左右,年均外出招商70余次。2023年芜湖全市低空经济产业产值达400亿元,同比增长26.58%。

空地协同

基于飞行器低空飞行起降顺序,发展低空经济主要涉及三个环节,即起飞前、如何飞、起飞后。

“起飞前”的产业链配套较为完整,技术上已相对成熟;“起飞后”是低空经济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的关键,这方面应用场景正在不断丰富。

“当下难点其实在‘如何飞’的阶段,从基建配套、空域监管到空中交管,都需要政策与企业协同发力。”陈炎说。

发展低空经济就是把“路”建在低空,实现空中开“车”,让产业因“路”而兴,这都要依赖空中基建与地面基建的融合发展。

“空地协同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合,这意味着许多地面基础设施需要重构。比如,地面的5G基站仰角要达到65度,才能在600米的低空区域建立低空无线通信网络。低空飞行需要精准定位到厘米级,目前卫星定位系统信号(米级)误差较大,需要增大地面站部署的密度,提升高精度定位能力。大量低空数据的产生和利用,对云计算平台的算力提出新要求,因此需要打造低空数据中心。”朱胜利说。

低空越是“车水马龙”,“空中红绿灯”就越重要。“就空中交管系统而言,现在多个省份、多个城市,都在发展自己的平台,这些平台体系标准不一、信息共享不足。统一化、标准化的空中交管体系是大家共同的需求。未来,亿航会和相关监管机构、政府部门、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低空域数字化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贺天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低空经济之水已沸腾

在空域管理平台建设方面,成都走在前列。成都是中国首批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日前,成都提出要深化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区建设。

6月20日上午9时35分,随着塔台发出指令,一架阿古斯塔AW109型号载人飞机从成都洛带通用机场起飞,经停中国-欧洲中心、青城山后返航。当日下午,该飞机再次起飞,经停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后返航。AW109的两次飞行,标志着成都市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任务顺利完成,也象征着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通过首次实战检验。

此次实战,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务平台作为“智慧大脑”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集无人机监管、交通服务、商业应用于一体,平台运营是确保成都低空飞行活动安全、有序、可控的重要条件,为后续拓展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都浩孚科技董事长、总经理曾钦勇称,作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地区,成都拥有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可探索创新空域管理模式,为低空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空域使用环境,这对吸引投资、集聚产业资源至关重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近期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支持探索推进楼顶、地面、水上等场景起降点建设试点,完善导航定位、通信、气象、充电等功能服务,形成多场景、多主体、多层次的起降点网络。

朱胜利认为,低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立体性”,多数应用场景具有“低空飞行,地面应用”的特征,空地衔接越紧密,低空经济越能释放价值。“低空经济的壮大将重塑城市空间利用格局,在当下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中,要为下一阶段低空产品和服务的民用化普及、多元化应用预留发展空间。”朱胜利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