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聚焦|低利率环境下债市及固收基金发展的启示(日本篇)

2024-07-09 08:18:51 - 中信证券研究

文|明明 章立聪 杨宏宇 史雨洁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经历了高速增长,但1990年后进入"失去的30年",经济增速放缓,社会面临低增长困境。日本央行采取了零利率、量化宽松等政策应对经济下行,但效果有限。在此期间,日本债市表现如何?固收基金如何发展破局?

▍日本经济从“奇迹”到“失去的30年”。

二战后,日本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经济高增长,被誉为“日本奇迹”,经济体量不断接近美国,随着房地产及股市泡沫破灭,经济增速显著放缓,1990年后走向“失去的30年”,社会进入了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和低欲望时代。

▍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央行开始调整其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下滑,政策利率及市场利率持续下行。

1989年后,日本为遏制通胀而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泡沫破裂,1991年7月日本央行开始持续降息,至1999年末,累计9次降息。1999年开启零利率时代以刺激经济但效果有限,随后在2001年实施零利率+QE,2008年底进一步降低政策利率并扩大资产购买,2013年推出量化质化宽松政策,2016年进入负利率并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直至2024年3月退出负利率政策。从国债利率水平来看,国债利率走势与政策目标利率基本保持一致,1990年9月末达到顶峰后,各期限国债利率水平开始持续下行,2019年开始通胀有所抬升,利率不断回升。

▍日本债券市场在低利率进程中逐渐以公共部门债券为主导。

从债券市场规模及构成来看,日本债券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国债占比不断提升,是日本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从国债及短期国库券持有者结构来看,主要持有者包括日本央行、保险、银行、年金及海外投资者,实行QQE和YCC政策后,央行增大了国债购买力度,成为日本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从债券期限结构来看,日本国债的发行期限以短期和中期为主,近年来短期和中期国债占比在60%左右,长期10年期国债近年来发行规模稳定在30万亿日元左右,2020年以来超长期国债发行规模不断上升,占比有所回升。

▍日本固收类基金规模随债券收益率下降大幅缩减。

利率下行期间债券型基金曾在1992-2002年超越股票型基金成为市场主导,但随着股市恢复和债券收益率降低,其规模和占比自2002年起不断缩减,至2024年5月末降至7%,且10年国债基准收益率低于0.7%时,债券型基金难以显著增长。剩余的固收型基金逐渐以对债券收益率不敏感的货币储备基金(MRF)为主。

▍日本固收类基金破局之道:低利率下的出海投资与拉长久期策略。

日本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基金业更倾向于配置收益较高的外国债券对抗国内低利率,出海成为重要主题。从各期限国债在所有公募基金债券资产中的占比来看,在利率下行过程中,长期国债占比相对较高,反映出公募基金通过拉长久期增厚收益。

▍固收类基金管理人市场格局。

截至2024年4月,日本公募基金市场由野村、大和、三菱UAM、日兴、AM-One主导,其中野村以59.6万亿日元的规模领先,前五大机构市场份额合计达70%。债券基金管理公司数量缩减至7家,主要由野村、日兴、大和等头部券商系资管机构控制,市场集中度较高。

▍对我国有何启示?

中国自2010年经济增速放缓,逐步进入中速发展阶段,2018年以来中国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持续下行。根据日本的历史经验,在此背景下,从基金市场来看,1)固收类基金在基金市场中的占比会有所下降。2)机构可能通过拉长久期增厚收益。3)出海投资目前具有较好的历史机遇,海外资产配置性价比上升。4)债券型基金管理公司集中度上升。

债市聚焦|低利率环境下债市及固收基金发展的启示(日本篇)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7月8日发布的《债市聚焦系列—低利率环境下债市及固收基金发展的启示——日本篇》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