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㊶|六体文夜巡牌:多民族和合的实证

2024-07-09 19:04:30 - 内蒙古日报

转自:草原云

文物会说话㊶|六体文夜巡牌:多民族和合的实证

我是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俗称六体文夜巡牌,馆藏于内蒙古科右中旗博物馆藏,是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17块元代牌符中仅有的一块刻有六种文字的牌符,我的重要性和特殊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来自六体文夜巡牌的自述

文物详情

六体文夜巡牌,圆形,铜质,窄素缘;通高16.3厘米,牌面直径11.3厘米,缘厚0.6厘米,重725克。

它双面铸纹饰及文字,由云气纹组成覆荷状牌顶,上部有一穿孔,内穿悬挂用的铁环;顶、牌相交的居中位置有楼阁纹样,内铸一梵文,两面的字、纹相同。正面以弦纹分为三区,外区为一周三阶如意云头纹,中区左右分别为乌金体藏文和汉字“天字拾二号夜巡牌”,内区为一楷书“元”字。背面以弦纹分为两区,外区为一周卷草纹,内区铸有三种文字,从左至右分别为古畏兀儿体蒙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

这块六体文夜巡牌是1985年发现的,其后,它被收藏在科右中旗文物管理所,2009年至今被科右中旗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2015年之前,牌上一直被认为只有五种文字,后经文物专家再次考证,确认它有六种文字。根据2013年颁布的《馆藏文物登录规范》中玺印牌符类定名规范,这块夜巡牌已被正式命名为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以前俗称的五体文夜巡牌也应变更为六体文夜巡牌。

史学家的论证让我们知道,六体文夜巡牌上的蒙文、藏文、八思巴文和波斯文均译为“夜巡牌”,与牌面的汉字“天字拾二号夜巡牌”对应,只是没有汉字编号。而牌顶上的梵文,之前普遍认为它的下半部分是一个八思巴字,上半部分是日月图形,2015年,经兴安盟博物馆副馆长尹建光考证,才正式认定它是梵文,音译为“嗡”,即佛教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的第一个字。

六体文夜巡牌上书写有6种文字,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牌符中使用文字最多的一块,其折射出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其中正面居中的“元”字,较其他文字要大,应有其特殊意义。此牌文字书写规范标准,铸造质量上乘,足以说明它是1271年元朝建元之际,最初颁行的样牌之一。

根据排序的第一个字“天”推断,六体文夜巡牌是建元之后颁发的第十二号圆牌。而“元”字居中的文字排列,则又说明它应当是元朝正式建立国号之后,刻意铸造颁行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多种文字的使用与排列,“元”字的突出位置,既体现了元朝多民族聚集的历史状况,又突出了以元王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意识。

元代牌符大致可分为身份牌、令牌和驿牌三种功用,六体文夜巡牌属于身份牌。元大都建成后,朝廷实行“两都巡幸制”,夜巡牌是专供元上都卫戍部队夜间使用佩戴的巡逻腰牌,上面书写其所行使的职权内容,以此证明身份;令牌是皇帝颁发圣旨或传达皇帝口谕及其他政令的牌子;驿牌即遣使用的牌子,是驿使的身份证明。

在元朝广大的疆域内,多民族的融合共生,使得民族差异逐渐缩小,汇聚成了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特色,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六体文夜巡牌上所写的六种文字,可以说是元代民族大融合的侧面体现,卫队们需要保卫的这些地方,聚集着大量蒙古族、藏族、汉族以及从波斯等地而来的上层人物和各级官吏,为避免语言误会,减少麻烦,故铭刻多种民族文字以释任务。

从六体文夜巡牌身上,可以真切地品读到草原文化的特色,亦可以立体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空前广泛的民族大融合,以及由各民族团结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经济上的繁盛。

监制:李中锋

制作:张莉

资料来源: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博物院官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