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海未来三年有这12件事让市民受益

2024-07-09 20:06:07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海未来三年有这12件事让市民受益

7月9日,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新闻发布会在上海棋院举行。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介绍了本市第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评估总结,发布了《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

2021年以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特别是运动促进健康的重要论述精神,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共同制定全国首个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的专项计划——《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截至2023年底,本市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左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在97%以上,市民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富有时代特征、中国风格、上海特点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取得阶段成效。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海未来三年有这12件事让市民受益

加强运动健康政策保障。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将“体医养融合”作为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将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市人大制定《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第十二条专门设置“运动促进健康”条款。

完善运动健康场地设施。推进健身设施补短板,建设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设施,纳入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民心工程和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国首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截至2023年底,市体育局、市民政局支持各区累计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36个。跟踪研究显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锻炼的老年人医保支出平均下降15%左右。“来沪动|健身地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体育总局评选的全国智能体育典型案例。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健身驿站被写入体育总局等部委印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借鉴推广。市体育局、市总工会携手建设职工健身驿站,纳入政府和工会为民办实事项目。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共同建成智慧健康驿站238个,完成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任务。创新试点“智慧阳光康健苑”。市卫健委、市体育局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立“上海市医体融合运动促进健康创新中心”。市体育局累计配送上海体育消费券超过1.2亿元,每年支持500-700家体育场馆参与。

加强运动健康人才培养。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共同组织“体医交叉培训”。在全国率先试点运动健康师,建立运动健康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的互认机制。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改革,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6万多名,平均年龄下降到43岁左右。成立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

积极试点运动干预项目。各类运动干预项目有效开展。例如,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试点开展社区老年人运动认知双任务干预。嘉定区糖尿病康复运动干预项目。杨浦区与上海体育大学携手试点“社区(运动)健康师”。金山区致力于慢性病早期干预和治疗的研究。静安区结合体质监测开展幼儿运动能力干预。宝山区成立运动健康促进中心。

开展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将体育服务配送纳入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基本实现各个街镇全覆盖,每年线上线下服务市民超百万人次。邀请奥运冠军、体育明星、健身达人等制作科学健身视频节目,推广线上与居家健身。举办上海市民体育科学大讲堂。

营造运动健康社会氛围。结合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举办科学健身指导体验周活动。办好上海市社区健康运动会。组织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运动伤害防治”“科学健身助力老年人健康”等主题活动。市卫健委组织编写《上海市民运动健康知识手册》。举办首届上海市运动健康科普推选活动。修订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办法,将“300指数”升级为“600指数”,每年发布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运动促进健康研讨会,发布《运动促健康长三角宣言》。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海未来三年有这12件事让市民受益

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升级

2024年是贯彻实施《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的第一年。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体育、卫生健康、民政部门和工会等应当健全运动促进健康工作协同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设施布局,加强人才培养,支持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健全能够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

在评估总结第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市体育局会同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总工会、市残联制定新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

发展目标为:到2026年底,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1%左右,市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推出一批运动促进健康的创新品牌和项目,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具体包括12项重点任务(计划),每项重点任务(计划)均明确牵头单位和有关协作单位,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总工会、市残联以及上海体育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单位共同参与。

公共体育设施全龄友好计划。把全龄友好服务融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全过程,提供涵盖“一老一小”全生命周期的体育健身服务。评选公布儿童友好体育空间典型案例。到2026年底,新增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不少于60家。推动制定《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广老年人运动健康档案并跟踪研究,每年发布《上海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发展报告》系列研究成果。

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计划。为市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评估诊疗、运动干预等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与科学健身相关的特色门诊。打造一批国内先进、上海特色的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创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流程。支持杨浦区结合运动健康师试点,探索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推广计划。在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开展本市新一轮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支持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和科学健身指导。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海未来三年有这12件事让市民受益

体质监测服务常态化计划。结合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探索深化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体医养等融合。到2026年底,逐步将社区体质监测站升级为“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服务站”,创建一批星级特色站点。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利用双休双假等课外时间提供内容丰富的青少年体育服务,帮助青少年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办好MAGIC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等赛事。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加强青少年运动健康服务和宣传教育。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

职工体育高质量发展计划。办好“职工”系列品牌赛事活动,推广工间健身。将职工健身驿站纳入政府、工会的民生实事。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置职工健身场地,配备职工健身器材。支持职工健身场地向周边单位和居民开放共享。培育职工体育社团。

老年人体育服务提升计划。拓展老年人身边的健身设施。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设置老年人健身场地和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助老服务。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作用,扶持老年人体育团队发展。办好各级各类老年人赛事活动。

残疾人社区体育康复计划。为残疾人提供科学精准的社区康复体育指导服务。试点和推广“智慧阳光康健苑”,配置适合残疾人的专业健身器材,为残疾人提供运动健身、功能康复等服务。举办残健融合运动会等赛事活动,促进残疾人体育参与。

军民融合共享健身计划。加强军人体育服务,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融入双拥工作,支持驻沪部队体育事业发展,组织开展“双拥杯”驻沪部队军民健身大赛等体育活动。加强退役军人健康促进工作,支持退役军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体育服务配送全新升级计划。建立“你健身,我指导”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配送制度,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配送方式,每年完成公共体育服务配送不少于10000场,帮助更多市民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计划。持续开展“奋进新征程运动促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总结推广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运动健康科普助力计划。打造运动健康科普交流和展示平台。通过上海健康频道、健康云等平台,运用“健康脱口秀”等手段,传播运动健康理念、知识和技能。设立一批“运动健康科普基地”。培育一批“运动健康科普人物”。创作一批“运动健康科普作品”。

栏目主编:陈华图片来源:海沙尔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