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韦东奕
转自:长安街知事
近日,“韦东奕为洞庭湖水灾捐款1600万元”“月球采样轨迹是由韦东奕计算的”等相关消息传出,收获大量点赞与评论。对此,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表示未听说;而岳阳、华容县的慈善部门也证实,未查到有1600万元的单笔捐款。看来,这又是一起彻头彻尾的“造谣碰瓷”。
人红是非多。随着一段采访视频走红,韦东奕意外进入公众视野。“头发蓬乱,略带腼腆,怀抱大瓶矿泉水,手拎一袋馒头”的形象,与其“15岁拿下IMO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8年读完北大数院本硕博,后任职北大数院助理教授”的天赋实力形成鲜明对比,也让“韦神”有了如扫地僧一般的传奇色彩。也是自那时起,便总有人对他的外貌形象、生活习惯,甚至感情状态品头论足。从“生活过得相当悲惨”到“教学质量不高”,从“哈佛大学破格邀他入学”到“一晚解决6名博士4个月未解决难题”……每隔一段时间,舆论场上总会出现他的消息,真真假假纷纷扰扰间,“韦神”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流量富矿。
细看关于韦东奕的种种消息,无非就两类,一种是“窥探”式的,另一种则是“造神”式的。对于这样一位数学奇才,公众赞赏有加,产生好奇,这可以理解,某种程度上也表达着社会对知识与人才的敬重。可过度跑偏的关注、捕风捉影的造谣,显然不属此类。某些营销号想方设法编造消息,为的只是自己那仨瓜俩枣的流量,但公众注意力被虚耗收割,韦东奕本人形象受损,北大数院还总得时不时回应一番。这般聒噪,无论对于舆论场,还是对于学术圈,都是严重的打扰和伤害,都与公众对学术人才的欣赏尊重背道而驰。
“可能不理我就是最好的。”面对汹涌流量与神化光环,韦东奕曾表示不希望外界过多关注。确实,做学问、搞研究,皆需要心无旁骛、潜心专注。韦东奕身上,最打动人的除了超人的实力,就是那份纯粹的热爱。这些年来,流量巨大的反噬能量我们有目共睹,过度的关注与花式的造谣,对韦东奕而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既然这位青年学者不经意间“闯入”我们的视野,让社会看到了简单纯粹的美好,既然他最自在的生活方式是驰骋探索数学世界,那我们理当用不关注去保护好他对学术的“痴”,对名利的“钝”。不让“韦东奕”们面临被流量打扰伤害的困境,才是整个社会对学术、对人才的善意。
同样值得重视的是,韦东奕总被一些自媒体翻来覆去捏造故事,是否说明造谣传谣者没能及时得到惩罚,于是有的人更加猖狂?平台既有守土之责,加强监管,尽可能堵住“造谣碰瓷”式内容的传播渠道,更多人才能享有一方清净安然的小天地。
撰文:胡宇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