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称中国已成科学超级大国,然后呢

2024-07-09 10:00:43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但也不必因此而过于乐观

日前,英国《经济学人》刊发的一篇文章《中国已经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引发热议。文章采用高影响论文数量来衡量国家的科研质量。文中称,2003年美国的高影响论文数量约为中国的20倍,2022年中国的顶级论文数量开始超过美国。文章进一步采用更严谨的自然指数(即根据高水平的期刊发表的论文及其数量,评价机构和国家科研产出)进行比较,认为2014年中国自然指数名列世界第二,2023年中国超越美国并登顶世界第一。

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学人》从高影响科研论文发表数量角度所作的评价令人鼓舞,但也不必因此而过于乐观。我们需进一步厘清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特征,科学发展能力与水平衡量标准,以及科学超级大国判定标准、科学技术强国判定准则,提出科技强国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政策取向。

事实上,高质量学术论文比高影响论文更适合衡量科学发展能力与水平。诺贝尔科学奖授予的是科学共同体认可的重大科学发现的最重要和最早的贡献者,并且限定每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不超过三人,大概率会从发表最早的10篇重大科学发现的论文的作者中产生。

《经济学人》的文章依据引用数量筛选的高影响论文只表明了研究问题和研究结论受同行的关注度,并没有提及平均每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学研究质量,但并不能判定研究问题和结论的重要性。评定依据中也没有给出同一类高度受关注科学问题的学术论文发表时间,以及最先发表论文的数量,这些数据对于判定一国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至关重要。

例如,2022年,中国的顶级论文数量开始超过美国,但是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法国等国顶级论文的篇均引用次数超过20次,2010年以来美国和英国累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次数分别为33次和11次,获奖人数分别为52和12,中国仅有1次和1人。

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科学发现优先权,“优”体现在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获得科学共同体高度认可,“先”体现在比同类重大科学发现成果的公开发表时间要早。历史上许多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成果没有发表在国际顶刊,例如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缪勒、彼德诺兹的获奖成果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的获奖成果均没有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国际顶刊。

对于科学技术强国的判定,需统筹考虑科学价值创造能力、技术价值创造能力、科学价值创造影响力和技术价值创造影响力四方面因素。科学技术价值创造影响力主要取决于科学发现结果和技术发明影响学界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长短、空间大小和学科领域覆盖范围大小。

值得指出的是,科学技术强国科学技术价值创造能力的建设是一个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识别和解决能力提升的过程,既表现为以大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为代表的科技人才队伍壮大和高水平人才的涌现,也表现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以及科研仪器设备创新能力的系统提升。

要建成科技强国,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学技术价值创造能力。一是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的职责,推进资助管理模式创新,加大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经费稳定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模块化、数字化、平台化布局建设,系统提升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所需实验条件的保障水平。三是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活动数字化转型,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遴选面临的学科领域交叉、跨区域共享实验条件面临的空间距离障碍等问题。四是加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究开发专项投入力度。五是明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和国家科研机构跨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定位,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系统提升前瞻性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技术开发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作者:穆荣平

编辑:杜玮

运营编辑:肖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