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驿昉:当前“迎峰度夏”形势下天然气保供的机遇与挑战

2023-08-09 18:47:12 -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SHPGX导读: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为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天然气夏季保供提供了有益探索,但从规模上来说,量还很小,参与主体很有限,而且尚未常态化。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增加“三桶油”市场化投放资源比重,提高线上交易规模,充分发挥交易中心的价格发现作用;同时,还应继续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有效化解上下游价格矛盾。

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分领域监管和跨领域协同监管,规范油气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要深化油气储备体制改革,发挥好储备的应急和调节能力。要围绕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针对油气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油气行业上、中、下游体制机制改革,确保稳定可靠供应。

今年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创历史同期新高,多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华北、黄淮等地遭遇多轮高温天气,北方一些地方气温甚至超40摄氏度,高温天气带来全国能源需求的激增,对油气、电力等能源保障供应带来一定压力。为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7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工作情况汇报,要求加强保供形势预判,全力抓好能源增产增供。

在当前“迎峰度夏”的关键时刻,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发挥的调峰作用至关重要。在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加速、全球气温升高、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国际油气价格高位回落的复杂背景下,我国天然气保供面临新形势、新特征。

一、天然气消费量触底回升,供应端增储上产效果明显

需求端,相比2022年疫情期间天然气消费量的阶段性低迷,随着我国经济复苏,今年天然气需求量迎来了触底反弹。2022年,疫情期间商业、工业、交通等行业天然气使用受到严重冲击,再加上国际天然气价格高企,现货进口成本过高,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仅366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7%。这是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首次负增长。天然气消费结构方面,工业燃料用气发挥主力军作用,占比41.8%;城市燃气占比32.7%;发电占比17.5%;化工占比8.0%。今年以来,在国内稳增长政策助力下,天然气需求逐步增加,促进行业景气度回升。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3年5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34.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4%。1—5月,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62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7%。

供应端,国内自产天然气增储上产效果明显,抑制近年来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趋势。2022年,我国自产天然气快速上升,而进口气则“失速”明显,全国天然气产量21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4%;进口量10925万吨,下降9.9%。同时,对外依存度由2021年的历史高位44.8%降至40.7%。今年以来,我国天然气生产平稳增长,随着天然气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天然气进口增速从低位恢复。6月份,生产天然气18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5%;上半年,生产天然气11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4%。6月进口天然气1039万吨,同比增长19.1%;上半年,进口天然气5663万吨,同比增长5.8%。1—6月,供应量194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1%。

杨驿昉:当前“迎峰度夏”形势下天然气保供的机遇与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杨驿昉:当前“迎峰度夏”形势下天然气保供的机遇与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桶油”作为保障能源供应的主力军,对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进行了针对性部署,有效发挥了能源央企保供“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据报道,以我国最大的油气田——中石油陕西延长气田为代表,油气公司正全力扩大产能项目建设和天然气生产保供。截至7月11日,累计生产天然气43亿立方米。同时还不断扩大产能,目前已完成钻井510口,同比增加295%。预计年底将建成产能100亿立方米。入夏以来,中国海油向粤港澳大湾区、海南、江苏等区域分别供应天然气约33亿立方米、4亿立方米、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57%、200%。其中,5月30日向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量首次突破1亿立方米,向海南、江苏供应量均超过100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进口方面,中海油把握国际LNG资源价格下行时机筹措进口资源,一二季度进口LNG供应水平同比大幅提升8%,有力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

二、天然气管输和储气能力提升,天然气保供更有韧性

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入夏以来,全国主干天然气管网最高日输气量已突破6.35亿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目前,全国主干管网的天然气日输气量约6.2亿立方米。国家管网集团已初步打造“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南气北上、俄气南下、海气登陆”的多气源、多通道互联互通的供气格局以及供气保障能力。截至2022年底,中国构建了“四大进口通道”+“三横三纵”管网框架,天然气管道总里程约为11.6万千米(含省级管网及地方管道4.69万千米)。2022年国家管网集团在各公司划转4.99万千米管道的基础上新增里程至5.01万千米,其所属干线管道、储气库、LNG接收站已向社会全面开放。

储气库方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6月末,我国储气总库存17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9%。2022年全国已建成各类储气库(群)24座,形成工作气量192亿立方米。其中,枯竭油气藏库群12座,工作气量179亿立方米;盐穴储气库4座,工作气量13亿立方米。主要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管网集团及港华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四家公司投资运营。今年以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国家管网集团等企业不断加强资源筹措,增加储气库库存气量。截至6月18日,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文23储气库当期注气量突破10亿立方米,今年采气量达10.84亿立方米,顺利完成第五轮注采计划50%,向全年21.7亿立方米的注气目标稳步迈进。

LNG接收站建设方面,2022年全国已建成LNG接收站24座,总接卸规模10910万吨/年;共建成储罐94座,储气容积1368万立方米。2022年共接卸LNG6344万吨,平均负荷率58%,高于亚太地区37%的平均水平,但低于2021年国内LNG接收站平均负荷率。

三、依托市场化手段提升夏季天然气保供能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意味着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速,为我国通过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相结合、保障天然气供应做好了强有力的政策铺垫。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简称“交易中心”)作为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我国油气保供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2022年,交易中心天然气双边交易量达到929亿立方米,交易气量占全国表观消费量的比例约为13%。交易中心开展了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窗口期以及储气设施等交易门类,并与各销售企业、国家管网集团联合推出了预售交易、跨境直采交易、进口LNG窗口一站通、储气库库容竞拍等交易产品,丰富了市场交易主体,提高了市场活跃度。

针对夏季旺盛的天然气保供发电需求,7月13—1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组织天然气销售北方分公司和天然气销售东部分公司先后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开展了北方和东部地区直供电厂用户交付期为7月、8月、9月的发电保供专场交易,成交总量3840万立方米。据参加交易的用户反馈,今年以来,经济稳步恢复,叠加气温因素,居民和工业企业用电均有所增加,夏季用电压力持续升高。为了确保电力稳定供应,企业在年度合同基础上,积极与上游企业对接,获取增量发电用气,保障能源供应稳定。

面对迎峰度夏调峰用气需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通过上海交易中心以市场化公开方式开展发电保供专场交易,实现了调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满足了燃气电厂顶峰发电增量需求,是扎实做好能源保供、服务民生的具体举措。在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加速的背景下,交易中心有望继续作为上中下游对接的桥梁,在助力能源保供、推进油气市场化改革、服务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平台作用。

四、新形势下天然气保供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天然气的供应形势将面临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我国已构建安全可靠的“西北、东北、西南、海上”四大进口通道。国际地缘政治方面,俄乌冲突引发全球能源格局重大变化,俄罗斯出口被迫东移,资源将更多流向中国。预计2025年进口天然气资源将接近2000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将接近4.0%,基本保证2025年前中国天然气市场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国产气增储上产能力快速提升,加上页岩气、海气、煤制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生产力度加大,对外依存度在多年上升之后逐渐稳定并开始下降。预计2025年国产天然气产量将突破2500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接近5.0%,并保持稳定供应。

从需求端来看,“双碳”政策加速中国低碳转型,对中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在“双碳”目标下政策要求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此远期工业燃料和发电需求量将是支撑全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领域。此外,随着我国能源结构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型,天然气的定位也将随之调整,长期来看,在新型能源系统中天然气将作为主要调峰能源之一,助力解决新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天然气保供仍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储气能力仍旧不足。虽然我国的天然气供应能力在增强,但是储气能力相比国际先进水平仍然不足。这对于应对夏季的需求高峰,以及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都存在较大的挑战。我国需要加快天然气储存设施的建设,也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储气设施的建设中来。二是天然气的调峰属性正受到其他替代能源的冲击。虽然这可能会缓解夏季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但对整体天然气行业而言,却意味着重大的增长隐忧。随着技术的突破,气电调峰将面临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灵活煤电等的激烈竞争。三是市场化交易量还远远不够。交易中心为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天然气夏季保供提供了有益探索,但从规模上来说,量还很小,参与主体很有限,而且尚未常态化。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增加“三桶油”市场化投放资源比重,提高线上交易规模,充分发挥交易中心的价格发现作用;同时,还应继续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有效化解上下游价格矛盾。

总体来说,2023年的夏季,我国天然气供需的基本面是较为稳定的。我国的天然气供应面临着新的挑战,但也存在着新的机遇。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确保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只有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提高天然气的供应能力,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优化储气和管网设施建设,以及深化油气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才能确保在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天然气供应稳定,并实现天然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次发表于国家能源局主管中国能源传媒集团内参类刊物《能源决策参考》2023年第29期)

本文来源| 能源决策参考

本文作者 | 杨驿昉(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战略研究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