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实文学,讲述大运河前世今生

2024-08-09 05:14:39 - 齐鲁晚报

以纪实文学,讲述大运河前世今生

申遗保护只是过程

传承弘扬总在路上

漫步于运河两岸,一幅“河清水秀、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古运河的生机与活力也重焕新生。

“大运河申遗10年和申遗成功后10年,我都是亲历者与见证者。”济宁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杨义堂坦言,大运河申遗开始是因为南水北调需要借助大运河古老的河道输水,以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济宁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京杭大运河而言,是无法替代的;同时,济宁对运河文化的重视、研究、弘扬、推广,许多年都是有目共睹的,譬如,大运河沿线17座城市就是2004年在济宁达成的共识,决定联合起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之前,大运河的保存状态并不算好,济宁以北段基本断流,有些河道已经变成垃圾坑,有的已经被农田蚕食。为了重现运河昔日光彩,济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立足生态保护各方面和全过程,对运河沿线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历经千辛万苦,大运河于2014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不仅是对大运河文化价值再发现的过程,也填补了济宁市区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对于推动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济宁在全国遗产领域的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杨义堂说,申遗只是过程,更要让大运河以较好的保存状态传给后世,并融入到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

运河古韵传承至今

一砖一瓦浓缩风情

大运河的申遗,提升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对济宁来说,这种认识正不断深化,谱写了“城河共生”的新篇章。

大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运河文化,传奇故事,从古至今,从未断绝。为了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彰显济宁大运河独特魅力和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示范担当,济宁市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微山博物馆等重点项目,让运河这条流动的千年文脉更具生机与活力。

如今,漫步于“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古朴典雅的建筑依河而建,鳞次栉比的沿街商铺充满了烟火气,一砖一瓦浓缩了济宁的历史与风情;游客可以漫步在石板路上,看河里画舫往来穿梭,吹一吹李白吹过的晚风,感受济宁这座极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也可以到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感受运河文化与运河之都的风貌。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济宁的母亲河,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明清时期的最高治运机构——河道总督署就设置在济宁。作为贯通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大运河可谓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凝结着中国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杨义堂表示,大运河是典型的“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建设大运河文化经济带,不仅对形成新的国家发展支撑、完善我国战略空间布局具有积极作用,也让大运河成为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腔活水。

此外,运河文化还要流动起来,不仅要联合南北主要城市,还要流向大海,走向世界。“济宁古城本身就是一个露天的运河博物馆,为了更好地讲好运河故事、弘扬运河文化,每年6月22日前后,济宁还会举办报告会、读书会、‘行大运’徒步走等系列活动,深入挖掘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扩大运河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杨义堂说。下一步,还将会对济宁老城区街巷进行仿古立面改造,让全世界的人都爱来济宁逛街,让运河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

创作出运河三部曲

传承弘扬运河文化

文化之河,传承文脉魅力显。作为一名孔孟之乡的文化工作者,杨义堂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复兴主题,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人物和历史事件,用长篇历史纪实文学生动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参与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并经常实地考察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过程中,发现大运河不只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工程,更蕴含着古人的聪明智慧,而且许多做法沿用至今。”杨义堂坦言,作为文化工作者,于是我想用文学作品来展示运河的历史价值,讲好治河故事、展现古人智慧、传承运河文化。

为了讲好运河文化,写出历史味儿,杨义堂读遍明代小说,到当地民俗当中去考察,创作了《大运河》《北游记:苏禄王传》《河道总督》运河三部曲,在《大运河》中,不仅写了两岸的风土人情,更是写了劳动人民治河的聪明智慧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北游记:苏禄王传》中,沿着苏禄王当年的航线,全面研究了东亚各国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研究中国航海史,展现了京杭大运河及沿线重要城市的历史风貌;而作为以大运河为主题的长篇传记文学《河道总督》,则是讲述了明朝著名的治河专家潘季驯4次治河的曲折故事,展现他带领的治河团队矢志不移、注重科学、关爱民瘼的顽强精神。

千年运河文脉奔流不息,承载着沿线城市的盛世繁华,也见证着时代的岁月变迁。“大运河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特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杨义堂说。作为一名文化创作者,要深入挖掘运河历史,爱大运河,爱运河之都济宁,成为运河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用文学作品展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讲好与河共生、共融、共兴的运河故事。

孔媛媛 张清直 济宁报道

水之所至,繁华渐生,一条河成就了一座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串联起了南来北往的文明,也成就了济宁这座“运河之都”。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十年。作为一名孔孟之乡的文化工作者,济宁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杨义堂在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复兴主题,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人物和历史事件,用长篇历史纪实文学生动讲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杨义堂正在接受采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