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2024-08-09 18:45:00 - 澎湃新闻

潘玉良是二十世纪早期融会中西画风的艺术先驱,是中国留法艺术家代表人物。

她生于扬州,曾是孤儿、也曾被迫沦落风尘,直到遇到潘赞化与艺术后,才打开一扇传奇的门。1990年代巩莉主演的《画魂》就是呈现的潘玉良传奇一生。

潘玉良与上海有着怎样的关系?澎湃艺术获悉,8月10日,由世博会博物馆与安徽博物院共同主办的“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艺术之旅”特展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开展。此次特展精选了百件展品,首次以上海视角切入叙事,讲述潘玉良的艺术创作和精神生活,以及上海和巴黎这两座艺术之都对她的深刻影响。

“潘玉良在上海学画,从上海觉醒,又从上海出发,她的个人成长离不开上海,通过她在上海的轨迹的发掘,体现上海对潘玉良成长的重要作用。展览同时侧重体现潘玉良身上中西文化融合的色彩,体现上海和巴黎这两个地域对于她个人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对澎湃新闻说。

据她介绍,这一展览涵盖了潘玉良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包括创作于1937年,罕见以“世秀”落款的《桐庐待发》(一级文物);6幅各具风格的自画像代表作,包含那幅创作于1940年,被称为最美自画像的《自画像》作品(一级文物);被陈独秀称之为“新白描体”的纸本水墨《侧身背卧女人体》,张大千题跋的《芍药》等。据悉,展品以安徽博物院的藏品为主,同时包括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等提供的藏品。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潘玉良出身贫微,然而又有着传奇不凡的一生。潘玉良原名张玉良,别名陈秀清,字世秀,1895年出生在古城扬州一个贫民家里。一岁丧父,八岁丧母,舅舅收养后被卖入怡春院,当了雏妓。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姓潘。1913年,她随潘赞化迁居上海,开启绘画学习之旅。在上海这座城市,潘玉良用手中的画笔重新定义人生,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1918年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5年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1929年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主任,后在南京先后举办四次个人画展。1971年参加自由艺术国际沙龙展览。曾获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法国艺术家协会鼓励奖等。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巴黎辞世。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此次特展从上海视角切入叙事,通过三个篇章——“启航:沪上晨曦”“远航:绽放巴黎”“归航:墨彩和鸣”,讲述上海和巴黎这两座艺术之都对潘玉良艺术创作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全面展现潘玉良中西融合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她在上海和巴黎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各大机构举办过的潘玉良展览不在少数。世博会博物馆为什么要举办潘玉良特展以及怎么将展览做出新意呢?

“世博会从成立以来,艺术从来没有缺席。世博会博物馆更要以艺术建立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联系。”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对澎湃新闻说,聚焦百年中国优秀文化使者是他们当下正在策划的系列展览,而潘玉良身上恰能体现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我们一要保证展览的学术水准,二要重视阐释的角度。”刘文涛提到,比如这次潘玉良特展有别于过去的点就在于重视发掘潘玉良与上海的关系,“潘玉良在上海学画,从上海觉醒,又从上海出发,她的个人成长离不开上海,通过她在上海的轨迹的发掘,体现上海对潘玉良成长的重要作用。”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为了突显上海地域与潘玉良之间的关系,在展厅起始位置,首先陈列的是一幅放大版的民国时期的“大上海新地图”,上面用10个红色圆点标记出了潘玉良在上海的活动轨迹,有她学艺上海的“上海美术学校”,1928年她第一次从欧洲返沪任教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她回国后举办的在上海举办的首次个展“上海中华学艺社”。

展览同样勾勒了潘玉良在上海时期的“师友圈”,呈现她与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引路人和支持者之一刘海粟、她在上海美专求学期间的老师朱屺瞻等人之间的关系,这在她的个人成长和艺术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展出的《南京夫子庙》是刘海粟创作于1925年游欧之前的作品,描绘了南京夫子庙热闹繁忙的生活景象;与该作并列展出的是潘玉良创作于1937年的《夫子庙》,这幅作品创作于潘玉良第一次从欧洲回到上海,作品风格基本还是以西方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中国的古迹胜景。除了《夫子庙》,她此时还创作了《六和塔》《白荡湖》《桐庐待发》等风景画,为当时中国留下了珍贵图像见证。其中《桐庐待发》的右下角红色的落款是早年潘玉良的曾用名“世秀”两个字。据介绍,潘玉良的存世作品多以“玉良”落款,像《桐庐待发》这件落款“世秀”的作品是非常罕见的。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在这一展览版块,一侧展示的是潘玉良回国后以对中国名川胜景的写生之作,一侧展示的是潘玉良用画笔记录下的异国风光如《巴黎街头》,两相对照,呈现潘玉良身上中西文化融合的色彩以及中国上海,法国巴黎地域对其艺术成长的重要影响。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潘玉良是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以她为主题举办过的展览很多,对于这样一位热门人物,希望能阐述出学术新意。”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李超说,“潘玉良可以被视为一位优秀的文化使者,她在上海和巴黎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她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中西融合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自画像”中见自我

作为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此次特展是近年来潘玉良自画像最为集中的一次展示,展出了潘玉良6幅自画像精品和1件文献。其中,包含最美的自画像作品《自画像》(1940),最早的自画像作品(《潘玉良油画集》封面),观众可通过一次展览近距离观赏到潘玉良7件珍贵自画像。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自画像就像画家灵魂的镜像,为观者提供了进入画家人生各个阶段的视野。在罕有女性描摹自我的中国绘画史中,女画家的自画像标志着中国美术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革新。

潘玉良留学归国后的十年间,曾多次以具有留洋女画家特质的自画像参展,而在1937年二次赴法后逐渐减少,更多的是充满东方风韵的中国女画家形象,这个变化意味着她借由自画像逐渐实现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对文化本能的认知。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艺术家创作于1940年的《自画像》被认为是最美的自画像作品,画中潘玉良身着黑色刺绣旗袍,挽着头发,端坐在椅子上,一只手倚靠在白色桌布铺就的桌旁,显得端庄恬静,桌子上露出的半个花瓶是她最爱的花卉。另一幅《红衣自画像》也大约创作于1940年,画中她身着暗红色旗袍,右手中拿着一封写有“玉良”字样的信件,画面充溢着装饰意味的东方格调。此外还有墨拓版画《自画像》和一幅创作于1949年仅露出肩部以上位置的《自画像》。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潘玉良常常在自画像中以花束、扇子、书本等小物件作为道具,为观众呈现不同角色,她对旗袍的喜爱也得到充分体现,她还能够在自画像中自由切换她的中西方的角色,给观众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众多潘玉良笔下的“裸女”,比如被陈独秀赞誉为“新白描体”的《侧身背卧女人体》作品,以大自然为背景的裸体群像作品《春之歌》,《 坐着梳头女人体》(一级文物)等。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在旅法的岁月里,潘玉良实现了女性独立与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不再局限于温柔、顺从的传统角色,而是独立、自信的现代女性面貌。展览通过潘玉良多幅自画像、裸女的呈现,表达艺术家如何以艺术为桥梁,建立起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话,实现艺术与自我的双重升华。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李超认为,潘玉良的艺术历程基本是从学院的写实主义到欧洲现代主义的结合,从后印象主义切入到表现主义。她第一次从欧洲回到上海,其作品风格基本上是西方写实主义参杂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成分;潘玉良第二次重返欧洲以后,她的画风发生了显著变化,她善于运用西方表现主义的手法,退回过去,重新从中国传统、写意的艺术语言的本体去反思自己过往的艺术。“就20世纪中国的绘画艺术来讲,写实主义的改良和表现主义的变革在潘玉良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李超说。

现场|上海视角里的“画魂”,潘玉良精品画作展出

展览名称: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艺术之旅

展览地点:上海世博会博物馆1号临展厅开展

展览时间:8月10日——11月10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