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力度改革不可能有理想的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2024-08-09 14:09:25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周天勇

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专栏按:今年3到6月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和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工作论文中,形成了《从供给侧测算经济增长目标及对改革的要求》和《从需求侧测算经济增长目标及对改革的要求》各2万余字的上下两部分研究报告,分篇陆续摘要发出。今天发出之二十,为补写。

曾经有一种观点是,体制改革不重要,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也还有的看法是,只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进行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也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笔者要说明的是,中国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只有进行国家经济体制整体大力度的改革,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理想增长。

1978-1979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扭负为正

从图1可以看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允许个体经济,对外来料加工,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1976年和1977年的-8.35%和0.31%,提高到了1978年和1979年的4.89%和1.45%。

1980-1981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翻正为负

但1980和1981年对星期日工程师到乡企个体兼职,个体雇工人数超过7个,乡镇企业计划外生产销售,产品远距离运输等,以单位职工违纪额外领取报酬,不姓“社”,扰乱市场,搞投机倒把等“乱象”为由,进行了一轮大整治。体制拟要复归,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跌落到-1.48%和-2.79%。

1982-1987年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2.03%

1980年虽然体制短期想复归,但开放方面建立了沿海经济特区(有延后一两年效应),1982年开始对体制复归纠正,继续改革开放,到1987年,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2.03%。

1988-1991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深度负增长

1988年下半年开始有不稳定的苗头。学界、政策界和社会舆论界,对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个私经济发展太快,市场假冒伪劣泛滥等进行热议,还提出了让个体私营经济倾家荡产的想法。于是,1988-1991年,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又深度回跌到-2.82%。

没有大力度改革不可能有理想的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数据来源:荷兰格罗宁根大学www.ggdc.net/pwt。

1992-1997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2.03%

虽然体制有点复归,但浦东1990年开放,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认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组成部分,推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大力引进港澳台投资等,将1992-1997年的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又加快到了2.03%的速度。

1998-2001年外部冲击和改革动能边际递减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前期改革边际递减,加之90年代后期三项重大改革动能有延后期,1998-2001年,中国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降低到-2.6%。

改革开放并举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入最好时期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完成了对国有企业资本重组、减人增效再就业,土地有偿出让,城镇住宅商品化等重大改革,加上加入WTO,跨国公司及其投资大规模进入中国,产业技术跨越式进步,出口贸易增长,2000-2010年,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64%。

体制改革与创新增长关系的三点结论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进入下行通道时,将其推进上行,都是由突破性和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扭转的。

二是每一次突破性的改革开放,其带来的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从规律上讲,存在着边际动能递减和最后消失的客观趋势。

三是如果没有再一次突破性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想启动新一轮创新全要素生产率高水平增长,是不可能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责任编辑:石秀珍SF183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