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初为人师丨高校辅导员胡一心:从小怀揣教师梦,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编者按】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讲台,他们把爱心留给了学生。他们初为人师,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们热爱着这份职业,正努力着将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时值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特别策划——初为人师,向这些坚定选择了教育事业的新生力量致敬。
“对于教育行业,我的内心始终充满一种理想主义。”从一名怀着“教师梦”的高中生到如今的大学辅导员,胡一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
高中数学老师的感染让胡一心拥有了成为老师的梦想,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支教的经历,又让他感悟到教育振兴的重要意义: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提高贫困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是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关键。
支教结束后,胡一心在读研期间曾担任校团委的指导老师,通过与大学生的相处与合作,他逐步明确了自己在教育领域的定位与追求——成为一名辅导员。2023年,胡一心正式成为辅导员。在他看来,大学辅导员更多还是进行思想引领,从事育人工作。“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管理学生,更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面对未来,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想继续投身于辅导员的工作,立志在教育领域继续深耕,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作为一名新辅导员,我也在不断探索和学生相处的方式,包括和一些特殊情况的同学如何沟通交流,这也是我的一种成长。”胡一心说。
胡一心给学生上数学课。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数学老师点燃心中教师梦
胡一心成长于安徽安庆的一个小镇,高中时期,胡一心就遇到了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数学老师。“这位数学老师非常儒雅,有时还会西装革履来上课。他喜欢钻研数学题,有时候一节课就讲一个题目,最让我觉得厉害的是,他总能研究并找出解决复杂题目的通法。”胡一心回忆说。
在高中时,胡一心的数学成绩非常优异,担任了数学课代表。数学老师常常会在自习课让他到讲台上为同学们讲题。“台下的同学们没有因为我是学生就做自己的事,而是听得很认真,讲完后看到有些同学露出了豁然开朗的神情,那一刻我真的很有成就感。”
高考志愿填报,胡一心毫不犹豫将华中师范大学的数学专业填报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大学四年,他始终保持着年级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时他选择了支教保研,去往祖国偏远的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胡一心支教去的学校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那里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当地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欠缺,那些孩子大多是从各个乡镇考上来的,基础也不是很好。”刚踏入咸丰一中时,胡一心满怀着教育的激情,希望可以做出一番成绩,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
分析学生学情,因材施教
实际教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学时,学生们还对我这个新老师充满了新鲜感,上课聚精会神,课堂积极互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课程难度的增大,我们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学生们也极少有正面反馈。”胡一心一度陷入自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教好这些学生?“初次当老师,面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我可能也比较缺乏教学经验,短时间内无法让他们的成绩有较大提升,我就觉得是不是自己教得不好。”
为了更了解学生们的学情,胡一心积极参与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是我每天早上都会去班里跟他们一起上早自习,除了自己上课就是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一整天都待在学校里。”
关于教学,胡一心也有自己的心得。“我觉得学情分析是备课中很重要的一点,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重视这个板块,但只有足够了解这些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支教学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他不断地磨课,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从一开始PPT都没做好,到后来在慢慢的练习中变得越来越好,最后也不一定能呈现十全十美的课堂教学,至少在当时,这已经是我能教出来最好的一个版本。”
最让他惊喜的是,学生们在学期末的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和当地老师所教授的同等水平的班级相比,他所带班级的平均成绩更好,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教学的信心。
支教即将结束时,胡一心所带班级的学生利用午休时间自发地为他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面承载着美好祝福的黑板报。学生们得知他喜欢周杰伦,于是每人抄录了一句周杰伦的歌词在黑板上,还写上了自己最真诚的祝福。胡一心表示,与这面黑板报的合影成了他最喜欢的照片之一。“每一次怀念起来,我都觉得支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历,我真的很坚定要从事教育行业。”
胡一心与黑板报合影。
“师资力量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胡一心在咸丰一中支教时曾去过一位贫困生的家中家访。“我们去访学的这个学生,他的成绩虽然在班里只能算得上是中等水平,但是他的学习态度非常好,学习也很努力。当时有一家爱心机构给这里的孩子们捐款,为了了解他家的真实情况,我们和当地的老师、领导一同前往学生家中家访。”胡一心说。
那位孩子的家在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汽车无法直达。胡一心和同行的老师们只能开车到路程的一半,另一半路程需要徒步上山。时值秋冬之交,降水丰沛,山路泥泞。“最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妈妈早早就在路口打了个伞来接我们。一开始我以为是不是快到他家了,但是后来我们走了很长时间才走到,就说明他妈妈很早就从家里出发来接我们了。”
“虽然也知道有些地区可能资源匮乏,但是那一刻,我还是感到深深的震撼。”那位孩子的家是少数民族特有的吊脚楼,相比于风景区精心打造的吊脚楼景点,他的家就显得更为原始,甚至连一些现代家具也很少。胡一心谈到,“就是在那一刻,我对教育振兴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尽管他家距离学校很远,家庭经济状况也并不宽裕,但他家人还是想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还是相信教育能够带来一些改变的。”
胡一心在支教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发展,他认为,师资力量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的县镇,由于教师薪酬较低,优秀教师出于现实的考量,往往选择离开,前往待遇更好的城市任教,导致当地学校难以留住优质师资。
“我所在的学校几乎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虽然国家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已经很大程度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方面,依旧和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胡一心提到,国家近年来推出的公费师范生政策以及4+2履约任教范围的变化,都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举措。通过限制公费师范生在省会主城区的发展,能够将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
胡一心与学生合影。
重返大学校园,担任辅导员
支教结束后,胡一心回到学校读研。研究生期间,他开始担任校团委指导老师,负责组织开展学校各项志愿服务工作。“最开始的时候,我确实不太适应,毕竟之前更多的是被管理的对象。”胡一心回忆道,但在与大学生的工作和相处中,他逐渐适应了这个新角色。
恰逢学校举办120周年校庆,需要安排各项志愿服务工作来保障校庆顺利进行。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时我的心里很紧张,因为我从没有组织这类大型活动的经验。”他坦言,“正是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胡一心和其他团委老师、学生干部们的共同配合下,校庆志愿服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收获了广大校友的一致好评。
在负责学生工作的这个过程中,他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到或许从事大学教育的这条道路更适合他。“与大学生相处,我发现他们身上有着无穷的潜力。”胡一心说,“他们不仅能够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还能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这是在高中阶段难以见到的。高中生可能更多的是听从老师的安排,比较少有自己的想法。但大学生在思想上更为成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他们有时也会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2023年,胡一心正式成为一名辅导员,负责带领2021级数统学院的学生。“我觉得当辅导员还是不错的,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大学的辅导员可能更多还是进行思想引领,从事育人工作,如果这个学生有特殊情况或者表现出心理方面的问题,我就会去主动和他聊天,帮助他解决问题。”
“在真正当辅导员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很大。除了要处理各种消息以外,还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比如陪学生去医院就诊。”胡一心表示,他的手机几乎24小时保持通畅,学生或者领导可以及时找到我。
胡一心提到,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管理学生,更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作为一名新辅导员,我也在不断探索和学生相处的方式,包括如何与一些特殊情况的同学沟通交流。目前我处理这些事情已经较为得心应手了,这也是我的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