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掉生鲜“美颜”,让食材“素颜”出镜
转自:上观新闻
红黄光照猪肉,粉紫光照海鲜,绿白光照蔬菜……近年来,一些商家把“生鲜灯”当成“美颜工具”,误导消费者购买。而受误导购买的商品很多时候又不到变质或不合规的程度,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为规范上述乱象,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崇明区检察院以检察公益诉讼督促卸下“生鲜灯”滤镜,还原生鲜产品“本色”。
借助外力发现线索
“在菜市场看上去很新鲜的肉,怎么买到家就变样了?”2024年6月以来,有“益心为公”志愿者向崇明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办案人员反映。
接到线索后,崇明区检察院办案人员对本辖区的农贸市场以及生鲜肉店进行了地毯式排摸,发现本辖区内4家农贸市场20余家生鲜经营户或使用黄色、粉紫色等有色光源灯,或套用红色、绿色塑料袋改变光源色泽,对待售的生鲜食材进行照射,肉眼可见下已造成肉类、海鲜、蔬菜等各类生鲜产品色泽等感官性状发生明显改变。
何为生鲜灯?
“生鲜灯”顾明思义,就是通过调整光照颜色让食品看起来更新鲜的灯具。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不同颜色的光源来突出或者掩盖食品的色泽和感官性状。如红色灯可以让肉类看起来更红润,粉紫色灯可以让海鲜看起来更活跃,绿色灯则可以让蔬菜看起来更新鲜。
“生鲜灯”虽不会对生鲜产品造成直接危害,但由于有色灯光会导致生鲜产品失真,从而传导给消费者错误信息,最终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若误食已变质的生鲜产品,甚至会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有法可依
2023年12月1日施行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检察建议督促履职
在进行充分调查取证及研判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2024年7月,崇明区检察院向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对本区农贸市场、菜场等场所内违规使用“生鲜灯”的行为进行查处整治,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收到检察建议后,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约谈农贸市场管理人员,并责令涉案商户更换不合格灯具,并对辖区内40家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检查,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跟踪落实提升效果
近日,崇明区检察院就“生鲜灯”整治问题开展“回头看”工作。经回头看发现,涉案农贸市场及商户原使用的各类有色灯光均已换成了白炽灯,灯泡上戴的红色、绿色等有色塑料袋也失去了踪影。卸下生鲜灯的“美颜”滤镜,各类生鲜食材终于得以“素颜”出镜。
整改前
整改后
“这个灯改得好,在正常光源的照射下,食材新不新鲜我们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再也不用担心‘颜色欺骗’了。”“回头看”期间,正在购买海鲜的市民向办案人员表示。
整改前
整改后
最美不过烟火气,人间至味是清欢。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履职的重点领域和职责使命。
下一步,崇明区检察院将持续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以更优检察履职切实守好食品安全防线,以实际行动护航民生民利。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