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忠之臣空余冢 留与后人好钓鱼

2024-10-19 05:14:26 - 齐鲁晚报

不忠之臣空余冢 留与后人好钓鱼

不忠之臣空余冢 留与后人好钓鱼

中国以钓鱼台(钓台)命名的地方很多,有好事者更是总结出了中国最著名的十大钓鱼台,在此不一一列举。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临水而建,因人传名。寿光弥河之畔也有一个“钓鱼台”,历史悠久,传说纷纭。今天我们就来揭一揭它的神秘面纱。

□张书功

钓鱼台为何物

寿光市孙家集街道钓鱼台村东北有一处高台,村民俗称“钓鱼台”,村因台名。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子很高大,后因取土盖房、铺路等,体积大大缩小,现在台子尚高3米有余。这里取土时还曾出土青铜戈、陶杯、陶罐、陶盆等,现收藏于寿光市博物馆,属于商周遗址。不过,这只是钓鱼台的“前身”,它的“正传”则要从两晋南北朝说起。

钓鱼台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北魏《贾思伯墓志》:“君讳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人也。”此墓志出土于李二村,今藏于寿光市博物馆,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刻。北魏时期的益都县,在今寿光市圣城街道益城村。贾思伯生于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年),卒于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这个时期,在今益城村附近应有一个被称为“钓台”的地标,贾思伯的家乡以此命名为“钓台里”。李二村距离钓鱼台村约6公里,益城村距钓鱼台村约5公里。名称相沿,北魏益都县“钓台”,应是今天的“钓鱼台”。

当然,这是我们根据墓志出土的地点和地名进行的推测,我们再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巨洋水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巨洋水又东北迳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巨洋水又东北迳益县故城东……”郦道元生活于公元446年至527年之间,与贾思伯生活的时代大致重叠。他的著作《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前。巨洋水就是现在的弥河,按照郦道元的描述,辟闾浑墓位于剧县故城(今寿光市纪台镇)和益县故城(今圣城街道益城村)之间,这也是今天“钓鱼台”所处的位置。“钓鱼台”与“辟闾浑墓”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此事,元人于钦所撰《齐乘》说:“辟闾浑墓,寿光西南三十里(笔者按:应为东南十五里),俗呼钓鱼台。浑,晋幽州刺史。慕容徳陷广固,杀之。浑子道秀诣徳,请与父俱死。徳曰:孝子。特原之。”清康熙《寿光县志·塚墓考》:“辟闾浑墓在县城南差东十五里,巨洋水北岸上,俗名钓鱼台。《水经注》言巨洋水道所经也。”清康熙《寿光县志》的编纂者是安致远(1628—1701)和他的儿子安 ,他们的家乡安家庄(今纪台镇安家庄),据钓鱼台村只有五六里,并曾亲至其地考察。安 在《秉兰录》中又说:“辟闾浑墓在县城南差东十五里,巨洋水北岸上,俗名钓鱼台。按:钓鱼台俗以名其村,正在纪台东北十里许,与《水经注》之言相符。然此村去余居仅五六里,余尝亲至其地,见村东北隅弥水北岸上有一土丘,但不甚高大耳。”

于钦认为辟闾浑墓就是钓鱼台。安致远和安 也认为,《水经注》所说的辟闾浑墓就是“钓鱼台”,村因台而命名。民国《寿光县志》同此说:“晋龙骧将军辟闾浑墓,在县城东南十五里,弥水北岸,俗名钓鱼台。《水经注》云:‘巨洋水又东北,经晋龙骧将军辟闾浑墓东北流。’即此。”

由此可知,辟闾浑墓俗称钓鱼台,也是北魏《贾思伯墓志》中的钓台。钓鱼台并非字面意思,是一个钓鱼的台子,而是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的墓冢。

辟闾浑何许人

那么辟闾浑何许人也?又为何葬在钓鱼台呢?

辟闾浑(?—399年),是辟闾蔚(?—356年)之子。辟闾蔚是辽西鲜卑人,后赵灭段辽后内迁。石虎篡位后,于后赵内乱之际,跟随段龛东据青州,依附东晋,成为“齐王”段龛之“友”,也就是僚佐。

356年,前燕太原王慕容恪攻广固(今青州西北),段龛大败投降,“齐王友辟闾蔚被创,恪闻其贤,遣人求之,蔚已死”。也就是说,辟闾蔚在作战中受重伤,慕容恪听说他贤明,便派人寻找,但找到时已经死了。从这件事来看,辟闾蔚在当时是有一定名望的。

辟闾蔚死后,他的儿子辟闾浑效力于前燕。其间,辟闾浑默默无闻,史书没有着笔。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灭前燕,辟闾浑又归顺前秦。前秦王苻坚任命他的侄子苻朗为青州刺史,镇守青州。其间,辟闾浑官至别驾。别驾是刺史的佐官,汉置。因与刺史巡视地方时,另乘一辆驿车,故名。魏晋承汉制,别驾总理众务,“其任居刺史之半”,职权甚重。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不顾众人反对,一意孤行,大举伐晋,结果在淝水大败,从此一蹶不振,政权迅速瓦解,东晋趁势兴兵北伐。太元九年(384年),东晋大臣谢玄派遣淮阴太守高素攻打青州,苻朗请求投降,被加任为员外散骑侍郎,迁居扬州。辟闾浑则被任命为北平原太守(侨置),成为东晋官员,留任青州与后燕作战。

太元十二年(388年),后燕君主慕容垂派遣慕容绍、慕容德等人“进军历城,青、兖、徐州郡县”,并以慕容绍为青州刺史。此时辟闾浑再次登场,“太元十三年,燕青州刺史陈留王绍为北平原太守辟闾浑所逼,退屯黄巾固。”也就是说,辟闾浑把后燕的青州刺史慕容绍逼退到了黄巾固(今章丘市北)一带。到了太元十七年(392年),东晋齐国内史蒋哲杀乐安太守辟闾浚,据青州反,“北平原太守辟闾浑讨平之”。从这两件事看,在青州不同势力的两次角逐中,辟闾浑占据了上风,势力日益壮大。果不其然,后来,东晋在广固设置幽州,任命辟闾浑为幽州刺史、加龙骧将军,镇守广固。至此,辟闾浑成为割据青州的最大势力。

好景不长,隆安三年(399年),南燕王慕容德准备攻打幽州,他先是派遣使节游说辟闾浑,希望他归顺,辟闾浑拒绝。慕容德于是率军来攻,一路向北,所经郡县望风而降,势如破竹,兵临青州。辟闾浑把八千多户居民迁徙到广固据守,派司马崔诞戍守薄旬固,北平原太守张豁戍守柳泉。崔诞、张豁不战而降。辟闾浑非常害怕,便携带妻儿逃亡北魏。慕容德派遣射声校尉刘纲追赶,杀辟闾浑于“莒城”。辟闾浑的儿子辟闾道秀,面见慕容德,请求与父亲一块死。慕容德说:“浑虽不忠,而子能孝,其特赦之。”于是赦免了辟闾道秀。隆安四年(400年),慕容德正式称帝,建都广固,是为“南燕”。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莒城,并非今天的山东省日照莒县。清叶圭绶撰《续山东古国考》一书详细介绍了山东省境内历代郡(州、府)县的设、改、省、并的变化,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魏时都代,自广固奔魏,无南至莒城之理,况德方驻莒城,浑尤无凡来就死之理。……零县亦有莒城,广固之代所必经,当在彼也。”意思是:魏国的都城在代县(今属山西忻州市),没有往南走莒城(今日照莒县)的道理,况且慕容德已经攻占莒城,辟闾浑更不可能找上门去送死。零县(今山东高唐县)也有莒城,从广固到代县经过这里,所以辟闾浑应是死在零县莒城。

辟闾道秀被特赦后,定会将其父辟闾浑的尸骨埋葬,如果葬于广固,或其附近,至于慕容德的眼皮子底下,显然不合适。这大概就是辟闾道秀选择将其父葬于寿光弥河一带的原因。又因墓葬临近弥河,百姓常于此钓鱼,因此有了钓鱼台的俗称。以后日远年湮,在民间,钓鱼台之名反而盖过了墓葬之名,需要我们到史料中去爬梳考索了。

今日热搜